第383章 朱家故事
几人说话的空当,李承很快拿定主意,在饶恕耳边轻声说了几句,饶恕点点头。
“秦叔,我有车。阿伟,你幸苦一趟,送送这三位吧。”饶恕见两人说完,开口建议。
“这不合适。谢谢这位先生。”老朱连连摆手,颇为倔强,和那小女孩一人一边,推着轮椅打算离开。
秦朗看看饶恕,又看看老朱,替他做主,“你这人,阿恕不是外人,饶固庵的孩子。就让他安排人送你回去。阿秀(那小女孩)还小呢,一大早就起床,也累了。再说,老爷子早点到家,早点休息。”
被秦朗一通说,老朱面色泛红,搓着手,“那……多不好意思。”
“阿伟,帮忙把老先生送回家啊。”饶恕吩咐吴伟一句。
这都是李承安排——送人是真心,查探老爷子家住哪儿也是真。
吴伟应答一声,上前帮忙推轮椅。
秦朗感慨的摇摇头,目送几人离开后,目光移到饶恕和李承身上,“怠慢了,进来坐。”
随即他走在前头,将两人领进南屋,这里被改成简易病房,一张张小木榻、竹榻上,或坐或躺着一位位病人。
行径之处,病人和家属不停地与秦朗点头招呼,而秦朗时不时停下脚步,询问两句,态度和蔼。
医者仁心,不外如是。
领着两人走进南厢房的一间居室,这里应该是秦朗的书房或者办公室,书籍、资料、文件夹,挺乱的。
他指指茶几边的几张木制沙发,“你们坐啊,我这很少收拾,怕东西不好找。”
边说边褪下白大褂,又开始泡茶,“固庵,昨晚睡得怎么样?今天早茶吃了么?”
饶恕和李承连忙站起身,“都挺好的,今天早晨还在外面溜了两圈,就是腿脚有点用不上力。”
“适当给他炖点骨头汤,人老缺钙。固庵身体素质还可以,没
事。”他端来两杯茶,放在李承俩人面前,笑着说道。
“昨天真是太感谢您了!”这次,饶恕牵头,李承随后,恭恭敬敬地给秦老深鞠躬。
“欸,搞这些干嘛!”秦老有些嗔怪,伸手扶起俩人。
“且不说固庵我们认识多年,就是陌生人在大街上遇到这种事,也要出手相救啊。”秦老的谢绝,很朴实。
带来的水果和白酒,秦老没那么迂腐,收下了。
李承俩人又问了些有关老年人养身保健的常识,秦老就固庵现在的身体状况,给出不少建议,受益匪浅。
茶将尽,饶恕看了眼李承,示意是不是该告辞了?
李承却突然问道,“秦老,刚才离开的那位……您能说说怎么回事?挺感人的。”
“老朱啊……”秦老捋捋白发,有些感慨,开始讲叙朱家故事。
忠孝传家之风,在丝国点滴传承。
六十多岁的儿子,抱着八十多岁的老父,四处求医问诊,只为尽“做儿子的本分”!
秦医生讲故事的能力一般,可平实的语言,偏偏就这么让人感动。
故事中的两父子,分别是八十五岁的朱敬圃和六十三岁的朱允烈。
朱家为无锡南桥书香门第,朱敬圃之父朱梦华,喜好藏书与金石书画,曾收购李思浩旧藏数千册,尤喜藏各种棋谱,苏浙一带颇有名气。
朱敬圃耳濡目染,所藏书画、古籍、现代著作和地方文献颇丰。
二十年代末,年轻的朱敬圃,因为中海著作人工会的关系(郑振铎是发起人),认识了生平最重要的导师郑振铎,两人因藏书结缘(郑振铎喜好收藏),多有书信往来。
郑振铎曾写信劝他“子毋以明刊而薄之,更逾十年,求明刊当如今日求宋元而更难也”。
受郑的影响,朱敬圃开始重视明刻本藏书的收集。家藏明刊本四百余
种,因立志收集明刊千种,故将其藏书楼命名为千明楼,牌匾请大家叶恭卓书写。
除此之外,朱敬圃还藏有宋元拓本兰亭序等碑帖拓本六十多种,宋元名画所藏也近百幅。
之后千明楼的藏书已超过十万卷,其中,批校本、抄本、明本、清初精本超过所藏的三分之一,且多来自于吴兴沈知方(前文提过,世界书局的创始人,二沈之一)“粹芬阁”、武进陶湘(藏书家、民族企业家、刻书家)“涉园”、南海康有为(这个不用介绍了吧)“万木草堂”、江宁邓邦述(端方的师爷、诗人、藏书家)“群碧楼”、曹元忠(绸缎商、藏书家、金石学家)“笺经室”、杭州王体仁(盐商、藏书家)“九峰旧庐”、无锡孙毓修(目录学家、翻译家、藏书家、图书馆学家)“小绿天”等藏书之家的旧藏。
此外,朱敬圃又爱石成癖,所蓄奇石百余枚中,仅松柏化石即有精品二十件,金陵雨花石更多。
然后……家中藏书、藏画、藏石、藏贴,尽数捐献……极大的丰富中海博物馆、金陵博物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