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因果解冤仇
。燕王叫左右拿笔墨来,坚决地说:“诏告天下,非先生来写不可!”孝孺接过笔,写上“燕贼篡位”几个字后,随即掷笔于地。燕王勃然变色,提出警告:你难道不怕灭九族?方孝孺却来了犟劲:灭十族又如何?你看,这不是明目张胆的叫号吗,你觉得你硬气,可你也太低估了燕王的脾气。好!燕王厉声说道:我就满足你愿望,灭你十族。
自古以来,皇帝杀人,最狠到“株连九族”。所谓“九族”,一般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其中“父族四”指:父母、兄弟、姊妹、儿子;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方孝孺却自己又增加一族,即在宗亲九族之外加上门生故旧。
在燕王登上皇帝宝座的第八天,在南京的聚宝门,当着方孝孺的面,永乐帝将方家“十族”一个一个地砍头,并每杀一人,就问一声方孝孺,是否回心转意。方孝孺看到他的家人、亲属、朋友、门生、故旧,上至白发苍苍老人,下至垂髫的孩童,哺乳的婴儿,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砍杀时,这个铁石心肠的人竟不为所动。直到他亲弟弟方孝友要被砍头时,他才有所心动;然而,这一切也许就是命运所安排。他这个弟弟却丝毫没有责怪他,反而劝慰兄长,面对着满地流淌的鲜血和滚动的人头,竟然还呤诗一首来表明心迹,并让其兄能够继续坚强的观看砍头表演:
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
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
果然,这首诗更加坚定了方孝孺的铁心,成祖诛方孝孺十族计达八百七十三人,行刑七日方止。后人叹道:“嗟乎!暴秦之法,罪止三族;强汉之律,不过五宗……,世谓天道好还,而人命至重,遂可灭绝至此乎!”
人们都在奇怪,方孝孺为什么不朝服冠冕出现于金銮宝殿上,义正词严的宣布自己的主张,然后再触阶或触柱自杀而亡。这也算是死得其所,既保持了名节,也免家庭亲人受到牵连。
世人多不知,这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早就定好的,所谓欠下的,总是要还的。所以他才敢登殿披麻戴孝,大书“燕贼篡位”,然后掷笔于地。当勃然大怒的燕王用“灭九族”进行威胁时,方孝孺竟说:“灭十族又如何?”
方孝孺这是拿他人之命来换自已的清高虚名,还慷慨陈词。自己要死很容易,又何必非要搭上这八百七十三条无辜的生命呢?真是无限抬升自己名节的偏执狂。看到一颗颗惨叫的头颅在地下滚动,一具具鲜血淋漓的尸体在身边堆积时,方孝孺居然无动于衷,面不改色心不跳,这一切哪是正常人所为。
其实,这方孝孺就是那个红面老人来投胎的。他就是被烧死的八百七十三条红蛇的首领。而这次方家被杀的十族,也是八百七十三人,与烧死的那些红蛇是同一数字。你看因果报应岂不是丝毫不爽吗?真是“报应各相当,洗耳听佛说”。
正是:
苍苍不是巧安排,自受皆由自作来。
善恶理明难替代,影形业在怎分开。
突当后报惊无妄,细想前因信正该。
此事从来毫不爽,不须疑惑不须猜。
有了以上这个因果报应的故事,一切都能理解了。方孝孺虽惨,但并不冤;永乐帝虽狠,然事有因。
这样一来,就弘扬了佛家的因果报应,并将它强扯进去,转移了人们的视线。把政治事件,淡化到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常情上来。要说这天启帝还真是有他的小聪明,能站在一定高度之上,把大事化小,把不可调和的政治观点转移到佛家因果报应的传说中,这就没有什么对与错,都是命中注定,当初所欠的债,总是要还的。
当天下人都在传说着因果相报的故事时,天启帝决策的条件也成熟了。于是,天启二年六月二日颁布圣旨:方孝孺忠节持著,幸留有后代,准与归宗;同时恤方孝孺遗嗣。
虽说事件过去了二百多年,给一个死去的人平反对当时会有多大影响,谁也说不清楚。而仅从这件事处理的方法和细节上,展示出天启帝朱由校处理复杂棘手问题的能力之高,满朝文武无不佩服其魄力和机智。
自黄师木领旨后,这几天正在为南下做着准备。黄母虽没有出过远门,但她知道那可是和当年的唐三藏前往西天取经差不了多少。不知道要翻过多少座高山,涉过多少条大河,不管是 “七七四十九险”,还是“九九八十一难”;江湖险恶,风雨雷电,狼虫虎豹,强盗歹人……。想到这,黄母再也坐不住了,她本想和沐清商量一下,可看到沐清一脸病容,也不想让她再受到惊吓,一个人离开家门,去大市街找张铁嘴卜卦。
早就听说京城有个算命先生张铁嘴,十分灵验。那时丈夫黄奇功还在大市街福德店的大榆树下卖家具,也常说起他。说他哪天能多卖出几件家具,哪天生意不好一件也卖不出去,断得十分精准。我们本书有三智,第一智是铁嘴神算张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