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九十三章 奉为经典
《肖申克的救赎》在首场媒体和影评人专场点映之后,在全美一百多家影院开启为期一周的点映。
最初的时候,虽然有很多影评人吹捧,但是毕竟,大家都还没有用看到这部电影,可是影评人和媒体的吹捧太「过」夸张了,甚至有媒体把这部电影誉为「经典之作」!
什么叫「经典之作」?可以说这绝对是对一部电影的最大的赞誉。
李易的作品当中当年的《楚门的世界》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当然还有几部其他的电影,不过,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大多时候,都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依然被人们称道的电影才能够被誉为经典之作。
可是《肖申克的救赎》何德何能?
当然,这样的高评价肯定也吸引了不少观众,想要去一睹为快。
而在点映开启之后,让更多人难以置信的是,《肖申克的救赎》的总体评分居然几乎没有怎么下降。
甚至于很多影迷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比之之前的影评人们还要来的更高。
一位资深影迷,同时也是社交平台上的网红影评人直接写了一条:「经典之作,绝非过誉!」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曾经有一个脑筋急转弯式的问题。
记得那个问题是这样问的:假如被当做精神病患者被送进医院,该如何证明自己是正常人?
不是嘶声力竭的辩解,不是去解高等数学,不是去医生办公室威胁医生;
一个获得很多网友的点赞的回答是:
不要试图去证明自己是正常人,而是自己平时是怎么样的就怎么样的表现。
这与《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的做法如出一辙。
安迪因为被指控枪杀了妻子及其情人,而被判无期徒刑。
当无期徒刑已成为既定事实时,明智的做法不是声嘶力竭——事实证明这样做是错的,因为同一天一同入狱的狱友,因为第一天晚上声嘶力竭的呼喊,而被狱警无情打死了。
明智的做法也不是去典狱长办公室辩解自己无罪——事实证明这样做也是错的,安迪在知道自己是无罪时,就迫不及待的向典狱长证明,哪怕他还有证人。
最终安迪的狱友兼安迪唯一的证人汤米被枪杀了。
安迪如何快速适应监狱生活的呢?就是把在监狱外的兴趣爱好带进了监狱内。
雕刻、阅读、甚至凭借自己的专业而成为了监狱内的「银行职员」。
不抱怨现实,而是积极寻找和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内心平和的过出岁月静好的状态。
当然,如果安迪一直只是致力于兴趣爱好,刻一些石头、看一些过期太久的杂志书报,也太过于安于现状。我也不会将这部影片称之为经典之作了。
希望,是的,人生需要希望,人活着是需要抱有希望的。
人生若无希望,生活便是一潭死水。
人生充满希望,生活便是一汪清泉。
被错判无期徒刑,又上诉无望的安迪,他人生的希望与众不同——越狱!
然后享受自由的空气!
安迪的希望,支撑他在监狱里20年如一日的度过每一个孤独寂寞的夜晚。
希望,是带着安迪穿透遥遥无期的牢狱生活的一束光,让安迪精神振作;正因为《肖申克的救赎》传递出的是一个要付出很高代价的商品——希望。
犹如安迪,为了自己内心的希望,付出了20年的时间!
而电影之所以经典在于,它传递希望的方式。
它不是在挠你,也不是在抓你,它就是一点一滴的渗透给你。
看过电影的你,不会立刻就 要为实现自己的希望而立下豪言壮语;也不会立刻就为自己的希望梳理出各种不同的规划。而是当将来的某一天,当你想要放弃自己的希望的时候,
有一个声音、有一个画面、有一个故事,都已深深刻进脑海,一点一滴的渗透到灵魂,它来告诉自己——坚持,再坚持一会儿,希望就在不远的前方,微笑着和我们招手。
这部电影给人的触动真的很大,故事内容简单却又复杂。但给我触动最深的并不是主角安迪,而是一位卑微的老人,布鲁克斯·海特伦。
他在监狱时负责打理里面的图书馆,是里面的老好人。但他在服役50年获得假释出狱后,因习惯监狱里的体制化,无法适应外面的新世界,最终因绝望而自杀。在上吊之前,他用刀在壁橱顶端刻上「brooksashere」——老布到此一游。
当看到这一幕时我被深深的触动了,还有什么能比时间的力量还大,如果你一意孤行的去做一件事,时间久了,也许你就被抛弃了。
肖申克的救赎讲的是希望,信念,二者让人在绝望中生存,在绝望中反击,并在绝望中胜利。此片胜在主题。表达了一种在绝望的环境中不放弃希望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并奋起斗争最终战胜绝望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