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提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历史直播]青史之下,百代共闻 > 58.建文新政 建文新政

58.建文新政 建文新政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元末政治腐败, 老百姓水深火热,朱元璋上位之初就定下许多政策,制定大明治国方略。惩治恶吏, 用重典, 再来点质朴的经济政策——老朱家的皇帝大概在这方面缺根筋, 就没见哪个有经济头脑的。

总说严苛的一代,宽容的二代, 乱世已经过去, 到二代登基,大家需要一点喘息的空间,不能那么高压铁血了。朱允炆摩拳擦掌,打算来几个大的, 改革爷爷统治时的部分弊政。

召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 方孝孺的政治向往是“以德为主, 以法辅之”;朱标当年是个“性仁厚, 于刑狱多所减省”的, 朱允炆也继承了这种宽大,与方孝孺一拍即合。

首先是官制上的“归重左班”, 朱元璋武力得天下, 淮右布衣嘛, 读书少得咧。后面对文官态度也就那样, 真·“明”文规定不给文官封公侯。

朱允炆则以文臣为重,大开科举, 又依据《周礼》更定官制。老爷子当政时文官最高也就正二品, 建文帝觉得国家还得文官来治啊,给六部尚书提到正一品,待遇和地位都高一级。官名品级也跟着《周礼》变化, 搞了很多繁琐又没用的新名字和礼制。

士人可开心了,好好好,在洪武憋屈了那么多年,可算遇上好时候了。所以说建文在位仅仅四年,有些士大夫却表现得非常忠心呢,就,你们这群武夫根本不明白!

明初朝廷缺人用啊,洪武朝又采用了保举法,但当时文人终究受压制。朱允炆继承了保举的选官,又提高了文官地位。

但我们都很清楚,文武平衡是个挺难达成的事儿,一方加权,另一方也要考虑到才对。但问他对武将有什么安抚措施吗?那还是别提了。】

能提啥啊,曹操无言,明朝开国那批武人大约在朱元璋为孙子铺路时便拔除许多,剩下的尚谨小慎微,建文帝就来了这么一遭。

崇文不是什么坏事,但巧就巧在朱允炆是个特殊的,登基前明祖为他做了许多。如今新一代武将没完全长成,留下的老将看到建文的举动,难道不会心寒?未来平藩王之乱时,这群武将能心无芥蒂地为他搏命么?

王莽大喜:周礼好啊,朱允炆与方孝孺简直是跨时代的知音,只有回到三代传说时的德治,才能真正治国安天下!

他只觉爽利,建文改制与他的改制才是真正的儒和礼治。朱允炆既然和他一样改官制官名,那他也会复西周的井田制么?这样的帝王居然只在位四年,后世当真不识人。

“保官选才,自古有之。战国时秦以‘任’为保举,要求保举者与被举之人同罪,以担责连坐保障真才实学;汉有察举,保举亦在其中;魏晋南北定下赏罚标准,隋文设选举不实之罪,方有我大唐的冬荐。”白居易缓缓踱步。

但冬荐选的是最顶尖的人才,其余弃之,荐士人与荐官员也不同,至明又是何种模样?

建文在位仅仅四年。什么东西从耳边飞过去了,不确定,再听听。

朱元璋气得满地乱转,六十来岁的老头凭空生出无穷力气,想狠狠把这个孙子修理一顿,只恨他不在眼前。

这个兔崽……龟孙……不成器的东西!不指望他稳坐江山四十年,好歹十四年,再不济十年,这才四年,屁股都没捂热就被叔叔一脚踹下来了,当初费劲吧啦推他上位只为了好玩不成?

才四年啊,自认会被提前清理的武将们唏嘘不已。太子是个好的,奈何子孙实在不争气,天幕说什么改制什么新政,还以为多了不得的东西,到头来把那群耍嘴皮子的提了提。文官能抵什么用,就算写千百篇声讨燕王的檄文,也拦不住人家。

洪武朝的文人倒是很怅惘,这样的事也不能怪建,太孙,哦不现在还不是,天幕放映结束还会不会是也不好说了……

【也有比较正面的,建文执政时期宽减刑罚,平了许多冤假错案,整体政治氛围不像洪武时那样紧绷。毕竟“专欲以仁义化民”嘛,出发点还是值得鼓励。

但他把爷爷设立的都察院定位也改了。原本负责纠劾百司,提督各道的监察之职,是能“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建文一改就成宣传委员了。亲亲,不要贪污腐败哦。

洪武朝时,朱元璋独重江南赋税,苏松人也不得任户部官。有说是因为当年打天下时这一地区的人都支持张士诚,明祖恼怒,但究其原因,此地官田十分集中,官田税重,租率也高。

朱允炆调整了这种不公,搞的是均赋税,赋税减少了,和其他地方一样,而且人也可以自由做官。看上去是很好啦,但他没意识到,江南古来繁华地,他爷爷的禁令,有一层目的是限制当地官僚大地主。

皇帝老爷心肠好,但皇帝老爷考虑问题不全面。

江浙田赋属于历史叠加遗留问题,一直往前推到南宋,有个叫贾似道的官员为了缓解中央困难,施行“公田法”。

每个人的田产都不能超出固定值,多的就拿来吧你,都归国家当公田了。与此同时,收归公家的这部分公田收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