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
前朝臣子。
秦孝公爱重商鞅,商鞅变法搞起来,秦国强起来,秦惠文王上位先把商君做掉了;秦惠文王时,张仪连横六国,老秦在邦交中一转危局,秦武王上位先打发张仪滚蛋;
孟说死了倒是活该,谁让你好好的搁那儿和国君比赛举鼎;秦庄襄王用的吕不韦,属于罪有应得那一波,担心始皇搞他,自己喝毒酒死了。
这里面有些人是自取灭亡,有些人属于形势所迫,但不得不说有种莫名的传承感,而李斯,也站在了这样的一个关口。】
秦国历代君主瞠目结舌。
本来么,听着天幕说后世王朝,什么明汉什么晋,都相隔太远没有实感,直到听到秦与嬴,知后世有好儿孙一统天下,成了所谓“始皇帝”,没激动多久,又被灌了满耳的胡亥赵高,二世而亡。
对后人来说一个故事便完的国史,是几代人夙兴夜寐之功,盏茶时间便是兴与亡,听者差点一口气接不上来。
上一口气还没顺平,又得知爱臣在自己身后不得善终,这下是真的血气难平了。
国君们一边琢磨着自己的谥号是个什么意味,一边赶忙召继承人过来,一边又与自己的重臣执手相望,许君身后安定,唯有嬴荡与孟说面面相觑,举鼎咋了?
【认真论起来,还是商鞅的结局对李斯比较有参考价值。商鞅对秦国来说贡献大么?自然是大的,然而在当时商君名声并不是太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商君与赵良对话,赵良提到有德行的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但商鞅呢?
“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君之出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意思是商鞅出行要很多护卫守护,离开这些他自己也不太敢出家门。
其实扶苏偏不偏儒,对李斯的选择没啥影响,因为法家一直就挺难混的。
李悝搞改革,自杀而殉法;商鞅变法,死后尸身被车裂;韩非更是李斯亲手送走的。他们这一派主张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几乎是明摆着的会得罪人,什么下任国君,什么王侯将相,什么平民百姓,都不给面子,都被压得挺难过日子。
而李斯在此基础上还干了啥?那可太多了,他帮着始皇搞集权时什么没参与啊,禁私学,焚诗书,得罪广大读书人;制定秦法,得罪老百姓;坚持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得罪一干王公贵族高权势人群——别说了,还是直接投胎吧。
新任国君如果正常上位,他的死几乎是板上钉钉的,谁没被他得罪过啊!扶苏确实好,李斯的女儿儿子确实嫁公子尚公主,但这改变不了什么。
当朝中诸公都如此要求,天下臣民都恨其行径,在大势之下,扶苏阻挡不了他的死。始皇帝是可以安排好这一切的,但毕竟——毕竟他如此突然就死去了。
赵良劝商君,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一旦秦王哪天身死,秦国要抓捕他的人非常多,死亡指日可待,但商鞅未听从。
李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很清楚,要保证自己的命,要保证自己的荣华与地位,他需要一个好操控的蠢人上位。
聪明人和赵高想的一样,蠢人好啊,蠢人听话,不乱搞小动作,让做什么做什么,国事都能揽过来自己独掌。再加上胡亥是个肆无忌惮只顾自己爽的,臣民进谏激愤他也不会当回事儿,很完美的一个傀儡啊。
他没意识到,恶劣的蠢人也是有自己的偏向的,当胡亥偏向的不是他,这一切就是难以言喻的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