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群雄逐鹿……
,能被天幕记下来应当是件好事,但乱世之中,什么样的女子能留下名字,他突然有些脊背发寒。
蔡文姬察觉到父亲的情绪转变,伸出小手安抚的拍了拍,“父亲,一切都还有转机,您不要忧心。”
“董卓非常看重蔡邕的才学,待他非常优厚,官职一日迁,但蔡邕的提议却很少采纳。”
“蔡邕虽然是董卓麾下最有名的幕僚,却时常劝谏董卓,没有帮着董卓做任何不好的事,也是一个奇人。”
“蔡邕自创飞白书,妙有绝伦,动合神功,是书法的一大进步。”
“蔡邕当时正在修《汉史》,但这个身份反倒让他离死更进一步。王允认为他就是下一个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中不敬汉武帝,蔡邕也一定会抹黑汉献帝。”
蔡邕:“我可太冤了。”
司马迁:“王允是吧,记下来了!”
“蔡邕被冤死狱中,天下沸然!”
郑玄叹息道:“蔡伯喈一死,大汉的历史由谁来考定啊!”
刘邦冷冷道:“王允开始骄傲自满了,不听人劝,擅杀人才,还有谁会团聚在他的周围。”
【因为董卓是凉州人,董卓死后,天下风传,王允要将凉州人统统杀光,当地人心惶惶,地方势力拥兵自重,纷纷自立。】
【董卓女婿牛辅也被他的部下所杀,他的部将李催郭汜本想解散军队,归隐田园,但王允步步紧逼之下,他们惶惶不可终日。关键时刻贾诩献上一计,李催郭汜立刻召集旧部,包围长安,整整八日。】
评论区
“毒士贾诩上线。”
“贾诩,贾文和。”
贾诩深藏功与名,微微一笑:毒士什么的,后世人也太大惊小怪了。
“若不是王允过于严苛的命令,说不定不会有李催郭汜的反叛。”
“这两个人与董卓相差仿佛。”
“不,他们还不如董卓……”
【交战中,吕布刺伤郭汜,却被部下小人出卖,偷偷放李傕入城,吕布战败,只能带着数百人杀出武关,投奔袁术。】
【留在长安的王允被乱军斩杀,汉献帝流落到了李催郭汜手中。】
评论区
“王允也是一个正直固执,严于律己的人,但他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他把握不住汉末混乱的局面。”
“黄巾起义的时候,王允发现张让与黄巾军的通信,立刻上报,被张让记恨,差点死在狱中。”
“王允在风雨飘摇中接过司徒的重担,成为大汉朝廷的中流砥柱,费尽心力只为树立皇帝的权威。”
“董卓掌权的时候,王允假意顺从,成为董卓的心腹,暗中掌控朝政,最终联合吕布诛杀了董卓。”
“但董卓死后,王允开始骄傲自满,不听劝阻,往权臣的方向发展了。”
“屠龙者终成恶龙。”
“王允全家都被李催郭汜处以极刑。”
始皇:“王允无法稳定汉末乱局,汉朝完了!”
刘彻:“他就像李固一样,自身品格没有问题,却没有足够的才能扭转局面。”
刘秀:“难道我大汉就没有一个有才有德之人力挽狂澜!”
……
【李傕等人进入长安后,自封将军,开府,加节,独揽朝政,将刘协玩弄于股掌之间。刘协想要杀了毒害刘辩的李儒,他们却将罪名都推给董卓。李傕还想要迎娶少帝刘辩的王妃唐姬为妻,将汉室的尊严狠狠的踩在脚下。】
评论区
“李傕还曾经劫掠颍川陈留等地,当时荀彧就在颍川,若不是他提前一步让家人搬离颍川,就没有后来的荀令留香了。”
“据说他们想要将董卓安葬在郿县,结果电闪雷鸣,狂风大作,连续几次都是这样,最后,董卓的墓地里有一半都是积水。”
“干得好!”
天幕下的人无不拍手称快,高呼老天有眼。
【公元194年,天下大旱,全国饥荒,流民无数,汉献帝刘协想要用宫中的马匹、布匹换取粮食和银钱,赐给贫民、公卿,李傕却将这些救灾物资揽在自己手里,不肯发给百姓。他们还纵容自家子弟侵害辅百姓,一时间关中之地易子而食,析骸而炊,路边到处都是白骨,活着的百姓都逃到了荆州、蜀地、汉中等地,关中百姓几乎绝迹,史称“辅之乱”!】
始皇:“关中百姓绝迹!这得是什么样的灾难……”
邓绥:“刘协这孩子还不错,但他登基太晚了。”这一年,刘协也才十岁而已。
刘肇:“是啊,若是他处在桓帝、灵帝的位置上,说不定能为大汉带来长久的安宁。”
……
【李催郭汜樊稠也并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人都想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那个人,都想独掌皇权,为所欲为。他们的矛盾不断激化,直到李傕杀了樊稠,又与郭汜两军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