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复仇之风
老太公的谋划,周琦直到如今方才理清。
正如之前周琦与项弘讨论的那般,这个时代上升通道已经被世家大族所把控。
莫说是周琦这种乡间小小地主,就算强盛如沛国周氏,虽能横行一郡,甚至能够左右地方政策,可想要进入朝廷中枢,却是难如登天。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阅读最新章节。
造成这种结果,不仅因为每年举孝廉的名额非常有限,也因为世家大族把持朝政,自然不愿地方豪族过来分这一杯羹。
不仅仅是这些世家大族,就算是当朝天子也不愿意地方豪族入主中枢。
这些豪族本就权倾一方,如果再于朝中担任重要职位,很快就会演变成新的世家大族。朝廷本就有意压制世家大族越加膨胀的权势,更不会行此自掘坟墓之举。
为了平衡各方势力,为了让皇权拥有更多的权利,皇帝也就开始重用外戚、宦官。
这也是为什么,自东汉开始外戚、宦官当权者不计其数。
并非这些外戚、宦官手段多么高明,而是天子需要这两方势力,帮助巩固皇权与打压世家大族。
周家书香传世,每一代都想光复祖上荣光,所以无论老太公还是周琦那早夭的父亲,都苦读经书,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入朝为官。
现实却无比残酷,老太公穷极一生也只能担任乡啬夫职位,周琦父亲更是在游学寻找仕途机会的途中,不幸英年早逝。
到了周琦这里,他纵然拥有两世经历,通晓历史大势走向,也只能屈居乡里,终日游手好闲。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周琦可能会眼睁睁的看着时间流逝,看着历史洪流滚滚向前,自己却只能成为一个起不了丝毫作用的看客。
或许他也可以在曹操起兵初期前去投靠,仗着与之乃是同乡的情谊,再加上他超越现代一千八百多年的见识,或许也能逐渐得到重用。
可真要如此,他甘心吗?
试问哪个男儿没有豪杰梦?哪个男儿不想统帅千军万马,俯仰天地英豪?
他既然有幸能够来到这个豪杰并起的时代,自然不愿再像前世那样屈居人下,最终郁郁不得志。
他要的是豪杰俯首,要的是平定乱世,要的是这万里河山!
或许会有人觉得他很狂妄,会觉得他有些不自量力,可那又如何?假如穿越一回,连这些梦想都不敢拥有,活着与死了又有什么区别?
纵然他最后不能成功,纵然他最后兵败身死,又有何妨?
最起码。
他来过,他看过,他试图征服过。
他不幸,却也非常幸运。
不幸,是因为出身并不太好,相比起那些名留青史的汉末诸侯,周琦起点实在太低,想要成就大业必然会难上许多。
幸运,是因为他有一个好爷爷,在得知周琦的志向以后,哪怕豁出性命也要为他在荆棘丛中,开辟出一条通天之路。
或许老太公没想过周琦最后会成功,也不奢望这个孙子最后能走多远。
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去做了,只是为了那丝无比渺茫的机会。
不得不说,老太公的确是一名被埋没的智者,只可惜生不逢时。
他知晓当即社会的上升通道被堵死,所以才准备剑走偏锋,为自己孙子开辟出另一条路。
如果说举孝廉、征辟乃是独属于士人的上升通道,那么对于普通人而言,就只剩下以任侠之气扬名,成为那种权行州郡、力折公侯的豪侠这最后一条路了。
汉代崇尚孝义,孝可举孝廉,义可为豪侠。
似曹操、刘备、袁绍、袁术、孙坚这些汉末最出名的诸侯,少时都好任侠,以侠义闻名。
这些人难道是吃饱了撑的游手好闲吗?非也!这是结交权贵,为自己积累名声最简单的办法。
名利,名利。先有名,才有利。
诸侯讨董,曹操独自领兵追击董卓,虽然兵败差点被杀,麾下士卒折损殆尽,看起来得不偿失。
可事实上呢?曹操却通过这种看似吃亏的举动,赢得了一心为国、毫无私心的名望,这才为曹操后来招揽到那么多贤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备曾两次舍弃全部基业,领兵去救与自己毫无关联之人。第一个被救的孔融,让本来寂寂无名的刘备名声大噪,正式进入天下诸侯的视线中。
第二次再次舍弃全部基业,以微弱之力前往徐州救援陶谦,更是令刘备仁义之名传遍天下,就连陶谦都以徐州牧之位相让。
刘备的名声,也为其后来招募赵云、徐庶、诸葛亮等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两次舍弃全部基业救援与自己毫不相识之人,乃是刘备此生最成功的两次风险投资。
在后世人看来,刘备这种举动很傻,可在当世,此举却为其打下了王霸之基。
老太公或许早就知晓了阳球奉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