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秦岭深处,无根生和张之维命运节点
继承的前朝的遗留部队,对他而言,都是仇人。为报当年之仇,他一直与外部势力勾结,欲要卷土重来。其实这事不算离谱,要知道当年的洪杨之乱,西方那边的教皇,还曾给洪杨之乱的天王,发过天父次子的证书呢,他差点就成了第二把十字架。而现在,此人在效仿当年之举,与神道教的大宫司来往密切,欲要再起事端。无根生在深入了解全性之后,觉得秉持着前掌门姚广孝思想的全性,已经成为毒瘤,他要改变这个毒瘤,度化全性。当然,从某种程度而言,度人也是度己,他的观法向外,这也是他的道。在确定了自己的路之后,他又想起了这个地方!一群全性便是如此难缠,若是满世界的全性,那又如何是好?所以他回到了这里,准备毁掉这个祸端。无根生拿着凿子,就要将紫阳真人留下的《悟真篇》毁之一炬。但就在铁锤将要挥到凿子的瞬间,他停下了动作,他迟疑了。这可是能比肩达摩,比肩六祖的法门,若是毁掉,可能这世间就再也没有了。作为一个异人,即便心智坚韧如无根生,心里也不禁起了恻隐之心。“此等先人智慧,真要毁掉?!”他看着这石壁,久久无言。这时,石壁上的线条充斥在脑海。慢慢的,他感觉自己的意识拔高,仿佛高到了天地之上,俯瞰全局,眼前所见,是密密麻麻的黑白线条。这些线条虽然杂乱,却在像他传递性息。这些信息太多了,太也具备吸引力。不过,无根生还是闭上了眼。“大丈夫有可为,有可不为,我离张伯端所言的无上妙觉之道相差甚远,非一人之力可以窥探也!”而且,无根生还敏锐的察觉,这其中还蕴藏着更为深层次的秘密。思忖了片刻,他最终还是没有下得去手毁掉此地。若不管不顾,一律毁掉,那与因噎废食有何区别?不有教无类,不好为人师,不代表就不为人师,这其中有本质区别。但就这么放任不管也不行,进入这个山洞的考验实在太简单了,只需要破解何为诚,何为人的秘密,就能进入其中,获得《悟真篇》。这与白送有什么区别?“诚”和“人”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东西吗?若只单单是有“人”有“诚”,就能聆听此道,势必会造成德不配位的恶果,遭至祸端。想了想,无根生只用石壳掩去了洞中的《悟真篇》,再抹去了张伯端所言,并且再上面刻下了“九曲盘桓洞”五个大字。这既是他对张伯端的批语,也用以警示自身。九曲盘桓洞是《西游记》中青华帝君的坐骑——九灵元圣的洞府,也就是与张之维八字相同的那位。九灵既为九天,也为九阳,这是道家常用词语,不提也罢。但元圣二字,却是有所代指,一般指的是至圣之师,至圣就是儒家圣人孔子,孔子所极力推崇的周公之礼的周公,便是所谓的元圣了,他被称为万世师表。在《西游记》中,这一难的祸端,便是猴子好为人师,乱教徒弟,引出了一窝狮子,最后引出让他们毫无招架之力的九头狮子,九头元圣。但其实这是一个双重事件,不只是猴子,九灵元圣也是好为人师。他教出了一窝狮子,狮子不吃人,不做乱,就连下山买菜都给钱,也不吃唐僧肉,可以说一生为善。但唯独一念之差,对猴子一伙的兵器起了贪念,偷了过来,甚至在这个秘密暴露之后,也不懂杀人灭口。猴子发现以后,恼羞成怒,灭了它满门。九灵元圣发现以后,也是恼羞成怒,拿了猴子。两方都是《西游记》为数不多的好妖,却因为好为人师,要你死我活。最后引出了更后面的大佬,青华帝君出面,抓走了九灵元圣。之所以把九头狮子叫为九灵元圣,其实用周公之名,提醒后来的修行之人不要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好为人师。无根生把张伯端的洞府改名为九曲盘桓洞,无疑是想讽刺张伯端就是那洞中的九头狮子。他教出来的弟子,都是那惹出事端,被猴子抽皮扒骨,碎尸万段,送予全城百姓大快朵颐的黄狮精。但无根生却是没想到,所谓世事无常,缘起缘灭,张伯端已逝,现在这洞府的主人是他。他把自己的洞府命名为九曲盘桓洞,对比他和三十六贼,以及后来的全性代掌门的结局,可以说是一语成谶。不过,无根生显然未曾想过这些,现在的他,有自己的坚守,也不认为有什么事可以打破他的原则。处理好九曲盘桓洞里的一切,无根生提着凿子出门,他要把山谷上的纹路给改一下,断绝了这个祸患无穷的地方。……………………而此刻,八字命格与青华帝君一模一样某人,正盘坐在一颗大青石上口若悬河。他的下方,一群身穿道袍的小道士,一个个听得抓耳挠腮。这是天师府的早课,一般情况下,是让龙虎山的道士自行研读道藏。但有时候,张之维也会在这个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