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孔子的智慧:品德与修养的追求
445、孔子的智慧:品德与修养的追求
子张向孔子询问求取官职俸禄的办法,孔子说:『多听,把无把握的和不可信的话放到一边,把可疑的和不可信的话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能少犯错误;多看,把觉得有所怀疑的事情放到一边,把有所疏忽的事情谨慎地实行,犯下的过失就能大大减少。说话少犯错,行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其中了。』
过些日子,跟从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孔子问:『可以干点什么事?』回答说:『讲忠诚守信笃厚恭敬的话,到蛮貊之邦也能行得通;讲不忠不信不厚不恭的话,在本乡本土也行不通。站立时,就好像看见忠实、诚信、笃厚、恭敬这几个字直立在面前;在车上时,就好像这几个字靠在车前横木上,这样才能处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回答说:『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望。』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望,不是通达。所谓通达,就是本分正直而行为忠厚恭敬,能够处处推让而不疑忌别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也都能行得通。所谓虚假的名望,就是表面表现出仁的言行而行动上却违背仁德,以仁人自居而毫不迟疑。这样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会行得通。』
曾参,是南武城人,字子舆。比孔子小四十六岁。
孔子认为他能通晓孝道,就传授他学习的要领。作了《孝经》。死在鲁国。
澹台灭明,是武城人,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岁。
他的体态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认为他才能浅薄。已受了孔子的教育后,回去就自己修炼提高修养、从不走邪门小道,不是为了公事不见诸侯大夫。
他往南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他很会识别各人的特长,离开或者留在某个诸侯国,以及取予之间如何处理等问题,都向孔子请教。孔子说:『我只凭言语判断人,对宰予判断错了;单凭相貌判断人,对子羽判断错了。』
宓不齐字子贱。比孔子小三十岁。
孔子说:『子贱真是个君子啊!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的呢?』
子贱做了单父的代理宰相。任期结束后向孔子汇报情况探望孔子。他说:『这个地方有五个人比我贤明,我所以治理好单父全靠这些贤人辅佐帮助。』孔子说:『可惜呀!你所治理的范围太小了。如果让你治理的地方大一些就能治理好一个国家了。』
在古代中国的教育大家孔子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对人生追求的深刻理解。他强调了多听、多看、慎言、慎行的智慧,告诉我们如何通过谨慎和思考来减少错误和后悔。同时,他也强调了言语和行动的一致性,认为这是通达的表现。
孔子对于通达的理解,远超出了名望的追求。他认为,真正的通达是本分正直、行为忠厚恭敬,能处处推让而不疑忌别人。这种内在的品德和修养,比外在的名声和地位更加重要。这让我们明白,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他的地位和成就,更取决于他的品德和人格。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孝道、正直、修养等价值观,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人类应该追求的内在品质。同时,他也强调了自我修炼和提高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
孔子对于澹台灭明、宓不齐等弟子的评价,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对于内在品质的重视。他并不只看外表或名声,而是通过深入的了解和观察,来评价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和品德。
总的来说,《孔子的智慧》教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如何通过内在的修养和品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智慧不仅仅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名利至上的社会里,我们更应该追求内在的修养和品德,而不是仅仅追求外在的名利和地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
446、孔子与他的弟子们:一段关于仁与道的思考
原宪字子思。
子思问什么是可耻。孔子说:“国家有道,做官拿俸禄;国家无道,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
子思说:“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说:“这可以说是很难得的,至于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去世后,原宪就流亡隐居在荒郊野地之中。子贡执掌卫国政事,出巡到卫国境内,只见四匹马拉的豪华漂亮的车子,排开丛丛荆棘,驶进陋巷之间,来到一处破门小屋,见到原宪,原宪手携竹杖,身穿破旧的大衣,足登草鞋,出来见子贡。子贡羞愧,不自然地走了过去,说:“夫子怎么病了?”原宪回答说:“我听说,没有财产叫做贫,学习了道而不能实行才叫做病。像我这样,是贫,不是病。”子贡羞惭,不高兴地离去,一生引以为耻。
公冶长是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