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英明的治国之道
115、权谋与传承:古代政治中的故事
在正月,一些官员说道:“早日立太子,是为了尊崇宗庙。请立太子。”皇上回答说:“朕既无德,上天未能享受神明,天下人民也没有足够的称心之事。如今虽然不能广纳天下贤圣有德之人来禅让天下,却要提前建立太子,这是对朕无能的重托。你们所说的天下是什么?是指它是否安定呢?”有司说:“提前建立太子,是为了重视宗庙和社稷,不忘记天下。”
皇上说:“楚王是我季父,年事已高,经历过天下之义理很多,对国家的大体非常明了。吴王是我兄长,以仁慈和好德闻名。淮南王是我弟弟,秉持德行共辅佐朕。难道他们不是应该被重视吗?诸侯王和宗室的亲戚兄弟中有功臣,有德行和义理的也很多,如果提拔有德行的人来辅佐朕而无法持续下去,那是社稷之灵,天下之福。现在不去选拔,而说必须是子嗣,人们可能会以为朕忘记了有德行而专注于子嗣,这不是为了忧虑天下。朕非常不愿意这样做。”
官员们坚决请求道:“古代殷周有国,治理安定都已经千余年了,能有天下者没有一个长久的,是按照这个道理实行的。立嗣必须是儿子,这个规定是古代流传下来的。高帝亲率士大夫,开始平定天下,建立诸侯,作为帝王的太祖。诸侯王和列侯开始领国家时都是以他们的祖先为国家的始祖。子孙继承嗣位,世世不断,这是天下的大义,所以高帝就制定了这个规矩来安抚海内。现在废止这个规定而另外选拔诸侯和宗室之人,这不是高帝的意愿。重新讨论是不合适的。某人是排行最长的,在品德上纯良仁慈,请尊立他为太子。”皇上于是答应了这个请求。并且赐予天下百姓中没有亲长者的人爵位一级,任命将军薄昭为轵侯。
三月,有司请立皇后。薄太后说:“诸侯都是同姓的,应该立太子的母亲为皇后。”皇后姓窦氏。为了称后这个位,皇上赐予天下的丧偶、无儿无女、孤独贫困者以及年龄在八十岁以上的孤儿九岁以下的人布帛、米粮各有数。上位后,起初施行仁德惠及天下,填抚诸侯,四方夷狄皆感激欣喜,如同效仿先王的功勋者。皇上说:“当初大臣们曾经诛杀了吕氏,迎来了代王,如今又因为他们的劝谏,我得以保佑、侍奉祖庙。已经尊重昌为卫将军,并封昌为壮武侯。从我陪同的六人,官职都提到九卿。”
皇上说:“从刘邦入蜀、汉中的列侯共68人,都增加封地各三百户,所以大官二千石以上的人从刘邦那里封地,颍川守尊等十人每人食邑六百户,淮阳守申徒嘉等十人每人五百户,卫尉定等十人每人四百户。封淮南王的舅父赵兼为周阳侯,齐王的舅父驷钧为清郭侯。”秋天,封旧常山丞相蔡兼为樊侯。
有人对右丞相说:“君主原来是为了诛杀吕氏,迎接代王而来的,现在又夸耀自己的功绩,接受皇上的赏赐,位居尊位,祸患也许会降临到他身上。”右丞相勃于是以疾病为由,辞去了职务,左丞相平专门担任丞相。
在第二年的十月,丞相平去世后,再次任命绛侯勃为丞相。皇上说:“朕听说古代诸侯建立国家有千余个,各守自己的土地,按时贡献,百姓不劳苦,上下欢喜,没有遗忘美德的情况。而现在列侯很多都居住在长安,邑地遥远,给吏卒提供补给费用很困难,而且列侯也无法教导和管理他们的百姓。因此,要命令列侯的国家,为了吏卒和政府的便利,派遣太子前去。”
这是一篇记载古代政治事件的文献。通过对宫廷权力斗争和皇位继承的描述,展现了古代社会政治的复杂性。文章中,主要围绕蚤建太子和立皇后两个议题展开,通过有司和上级之间的对话和辩论,展示了君主权力的运作和决策的艰难性。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权力阶层都希望能够通过控制太子和皇后的选举来加强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各自提出自己的理由和观点。最终,上级做出了自己的决策,考虑到历史的传承和长治久安的需要。
这篇文章给人留下了对古代政治和权力运作的深刻印象。在古代社会中,权力斗争常常伴随着各种利益冲突和政治考量。君主必须审慎处理各方诉求,并权衡各种利益,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众的安定幸福。同时,文章也展示了古代社会对于传统和继承的重视,将社稷和宗庙摆在了至高的地位。
116、治国英明·舍小我从大我
十一月底,发生日食。十二月在满月时又发生日食。皇上说:“朕听说,上天创造人民,为了养育和治理人民,设立君主。如果君主德行不佳,施政不公平,天就会通过灾祸来警示,以提醒人们治理国家。而现在在十一月底,发生了日食,正好出现在天空中,灾祸有多大啊!我继承并保护宗庙,将微小的个人置于君王之上来服侍人民,国家的治理与混乱,都在朕一人身上承担,只有二三位执政官还能作为朕的得力助手。朕下无法正确教育群众,上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在是德行不佳啊。命令各位,要仔细思考朕的过失,及时指出朕所未能见到和思考的地方,不吝告诉朕。同时提拔贤良方正、敢于直言极谏的人,来补充朕所不足之处。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