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明智如杜恕
魏军大都督曹真下令攻城,司马懿兵分三路围攻长安,只留东门给汉军做生之用。
这便是兵法攻城之中常说的围三放一。
这样做是给守军一丝生机,以便攻城方更快占领城池。
不过,司马懿显然是小看了长安城中的汉军。
魏国大军三面合围长安,刘禅以李世民身份披挂上阵,亲自带兵守西门,鄂焕则是带兵守北门,魏延带兵守南门。
三门之中,西门卫魏军主攻之所。
所以,这里的战斗是打得最猛、最惨、最激烈的。
正因如此,李世民才会带领亲军钉在这里。
如果他亲手缔造的亲卫军都抵挡不住魏军兵锋。
那他还能指望谁能替他挡呢?
不过好在他之前作出的动员效果非常好。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铁律依旧值得一信。
长安城中的穷苦百姓和落魄寒门纷纷站出来响应。
因为他们知道这可能是唯一可以翻身的机会!
但那些衣食无忧、荣华富贵的士族,多少就有些麻木不仁了。
毕竟这场战斗无论是哪家获胜,最后还都得指望他们来帮衬一二。
所以,长安城中的大家、氏族都紧闭院门龟缩其中。
他们现在的底线就是不给汉军添麻烦,但其中却还有一家例外!
此乃何家之人?
它正是与韦氏齐名关中地区的杜家!
在刘禅发表檄文广邀城中百姓助战时。
刚刚接过杜家家主接力棒的杜恕,极为敏锐察觉到机遇的到来。
此处先说这个杜恕为何许人也。
杜恕此人在历史中没有太多存在感,最大成就便是撰写《体论》八篇、《兴性论》一篇和《笃论》四卷。
但是他的父亲和儿子却都是名人,而且名声是个顶个的大。
先说杜恕之父杜畿,他被荀彧举荐给曹操时,就被直接任命为司空司直,调任护羌校尉,使持节领西平太守。曹丕受禅登基后,封杜畿为丰乐亭侯,官至尚书仆射。
后来,曹丕攻打东吴遭遇风浪沉船时,杜畿不幸淹死,享年六十二岁,被追赠太仆,谥号戴侯。
再说杜恕之子杜预,那他儿子的事迹和成就可就多了。
在原历史中,杜预是曹魏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晋朝时还与贾充等修《晋律》。
原历史的咸宁五年(279年),杜预成为晋灭吴之战的统帅之一。
没错,灭吴的时候是有他一份功勋的,也是明朝前唯一一位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
闲话有些多言,书归正题。
此时,司马懿指挥魏军攻打长安之时。
还没被曹叡征召入仕的杜恕,看过檄文后深感惊诧和震撼!
因为他不敢相信魏延一介武夫,敢向城中百姓夸下如此大海口,更不相信魏延之人能有如此大的魄力!
所以,杜恕在反复研究汉军所发檄文后,作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猜测!
那便是蜀汉皇帝刘禅可能真的到了长安!
刘禅在长安的小道消息,早就在氏族间流传开来,只是寻常百姓或者小门小户可能没那么大的信息网络,所以都不太知晓此事而已。
但是作为关中一带的百年门阀之家,杜家想要搞点小机密消息还是不太难的。
更何况,最近城中一直有股势力在暗自追查此事真伪。
所以,杜恕将线索相互串联后,便轻易找到了正确答案。
一个有如此胆略的君王,其成就绝不会在魏武帝之下。
于是,杜恕决定带领杜家冒一个险,一个可博得千年荣光的大险!
遂,杜恕率领千余家丁往西城投诚效力,并将家中七成粮草捐出作为军粮。
李世民得知后亲自接见了杜恕,并假以副将之名任其为正八品宣节校尉。
杜恕见李世民年纪虽然比自己还小,但却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黄河决于顶而面不惊之态。
故,从心里料定此人身份必定不凡。
若他真是为将者,那日后必是韩信、卫青之流。
但若他若是为帅或者为君者……
那其前途便不是自己可以断言的了。
于是,从杜恕投诚这日开始,他便与李世民同守在了城头之上。
一日,两日,三日,四日,五日!
曹魏大军整整不间歇地攻打了五日五夜。
其城墙内外早已堆尸如山,血流成河。
可是汉军的旗帜却还牢牢插在城头之上。
第五日傍晚时分,李世民眼见敌我双方都已陷入疲态时,其脸上却洋溢出了杜恕难以理解的喜悦。
仗都打到这般惨烈了,他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