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满江红
疏寥落,这庄净寺向来也不对外讲佛传教,知道这座寺庙的人都会心里好奇这里是怎么经营下去的。
而高层早就知道,这庄净寺是朝廷放在北渊城外的一个小据点。收集情报之外,也监视着北渊城内外的动静。
当年北征凯旋后,边军和朝廷的矛盾实际上已经非常大。
毅侯韩闯手下有二十万能征惯战的铁军,朝廷里无论是谁,一想到都会觉得心惊胆战。
当年北征的三十万军队,开始的时候韩闯的军队是十万,朝廷的军队是二十万。
打完仗之后,韩闯的军队到了二十万。
朝廷的军地只剩下十万。
北征的凯旋,与其说是朝廷的胜利,不如说是北渊宣抚使毅侯韩闯的胜利。
直到毅侯韩闯同意了裁撤了十万边军,矛盾才算初步缓和。
然而这裁撤边军的工作还没做完,昭烈皇帝赵符晟就忽然暴病而亡。
继位的太子赵舆焱对毅侯更加忌惮。
那段时间整个北渊都弥漫着一种紧张兮兮的氛围,民间的舆论也都噤若寒蝉。但是还是有很多不知深浅的人,说什么关内的皇帝管不着关外的皇帝。关内的胆小鬼还都得靠关外的英雄汉保护着一类的风言风语。
这种民间的情绪和舆论,一直到了圣元五年,毅侯韩闯病卒后才逐渐销声匿迹。
朝廷为了安抚边民,继续让韩闯的儿子韩定承袭毅侯爵位官职,继续主政北渊,并且仍旧是除了【宁川大营】外,管控着北渊的所有军队。
而韩闯死后的这五年,朝廷跟北渊之间的明争暗斗,很多有消息源的人也都略有知晓。
但是直到去年年初,【边民通商诏令】的颁布,这些利益上的争斗才彻底明朗化。
为了这个诏令的颁布,朝廷在北渊也做了很多舆论宣传上的准备工作。
北莽十八部的朝贡队伍这几年来来回回的在北渊城里走了好几遭,为的就是让北渊的人看看现在北莽十八部对朝廷的归附是真心诚意的,然后能放心大胆的去跟北莽自由行商。
但是,这一诏令颁布几个月后,仍然没有一个民间的商人敢于跨过北渊镇抚司的行市,去个跟北莽部族直接通商贸易。
直到沈昊这个憨人的出现。
北渊边民跟北莽十八部族打了五十多年,双方的血海深仇不是短时间能够抹掉的。
况且边民向来对韩氏依附,将韩家视作守护神和英雄,边民对韩家既崇敬又畏惧。所以即使自由行商能够带来极大的利益,但也不愿意因此去损坏北渊镇抚司的利益。
大部分北渊的商人都担心,跨过北渊行市去跟北莽部族直接贸易,很可能会招致韩家的报复,而且他们对北莽部族也根本不够信任。
只有沈昊这个刚来北渊两年的大同商人,无知无畏,一心求财。
结果就招致了这么个结果。
沈昊的遭遇,在大多数北渊人看来,是他咎由自取。毕竟北莽的一群蛮子,本身就是烧杀抢掠成性的畜生。过了裂丘河和大莽河,进了北莽,那就是刀口舔血,生死由天。
大周礼乐和大周律令不过莾河,是北渊边民向来约定俗成的规矩。
所以沈昊商队被劫杀的事情,北渊城里的监察司、警备司、巡捕房都不怎么理睬。
然而这件事情,无疑是给了朝廷一个狠狠的耳光。
处心积虑的促成的第一次民间与北莽的自由通商贸易,居然给人劫掠了个精光,而且商队二十多人被残忍杀害。
这件事情怎么处理,在北渊人看来似乎无所谓,毕竟北莽的蛮子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他们早就习惯了。
但对关内的朝廷来说,确实必须得有个交代的事情。
北莽十八部也必须给朝廷一个交代。
而至于沈昊,朝廷那边,也肯定是想保全下来,这像是朝廷的一点脸面。
这些事情,慕容家清楚,武大红清楚,姚鼎也清楚。
他们对沈昊的遭遇,多少还是有一些同情的。
其实不为别的,只为沈昊家中的亲朋在北莽被屠杀十几人这件事,就足以让一些人对沈昊报以同情。
姚鼎是个修丹阳道法的人,更是个曾经跟着毅侯韩闯征战了十几年的亲兵。
毅侯韩闯曾说过,边军的职责就是保护好每一个在北渊的大周子民。
沈昊也是北渊的大周子民!
何以他就要因为北渊跟朝廷的利益冲突,而被作为牺牲品呢!
武大红之所以想要将沈家父女托付给姚鼎,说到底,是因为他在姚鼎的眼睛里,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曾经跟随毅侯韩闯征战的老兵,应该有的那种责任和使命感。
他们不为朝廷,也不为韩家。
只为了毅侯韩闯说过的那句话。
无论如何,沈家父女应该有个妥善的安置。否则,他们会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