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再见了,老宅!(下)
姐姐读完,眉头微蹙,轻声说道:“文章最后,作者并没有解决蚕的终极问题!”
我看着姐姐,并没有说什么。记得在原来的时空里,有一本很有哲理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这个小说名字,是提示读者,有缘人,这个世界并不存在救世主,只有自救,才能得救。自己悟道的才是自己的,别人给的,自己也握不住。有人把人按觉来分为三种人,先知先觉,第一种人,后知后觉是第二种人,不知不觉,是第三种人。第一种人,殊为难得,古人称为先知。第二种人,也是难得的。改革开放,就有一些人,属于第二种人,见识到,行动到。最多的是,第三种人,占绝大多数。这个觉 ,是指洞悉了社会的真相。只有这种人,才有可能打破宿命。
叶圣陶这篇《蚕与蚂蚁》,前一部分,就是告诉大家,社会的残酷真相,绝大部分活着的人,都为他人活着而活着。鸿门宴里,樊哙对刘邦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彼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是为刀俎,还是为鱼肉,命运截然不同的。
我忽然想起叶圣陶的这篇文章,和不久前我刚学的课文《春蚕》。巴金的这篇文章,就像是叶圣陶这篇文章最好的注脚。两者产生了奇妙的联系。
说来也是巧合,小说《遥远的救世主》里的男主角,那个叫丁元英(盯原因谐音)人物设定,他也是出生在西川省会城市,是一个茶馆老板的儿子,因为学习优异,考入清华,又去了德国留学,之后留下来作研究员。最后在朋友支棱下,搞起私募基金,在中国股市大賺一笔,实现财务自由,后果断决定收手,到古城隐居起来。新的一段故事,就此展开…
这本书被很多人称为奇书,后来被改编为电视剧,由著名演员王志文出演丁元英。这本书讲了很多东西,不同层面的东西,讲社会运行真相,一般人生存之道。提出了文化属性的概念,人的命运由他的文化属性决定,不为人的意志转移。
作者还有两本小说,共同组成三部曲。第一部背叛,里面有一句名言,让人记忆深刻:入佛门六根不净,入商海,狼性不足。这句话,被相声郭老师引用。
思绪飘了很远…
姐姐看着我在发愣的样子,说:“你在想什么啊,这么入神?”
我笑道:“哪有啊!这篇课文写的真好。”
姐姐笑道:“当然啦,叶圣陶可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教育家,他的文章自然不同凡响!”
“不过,这只特立独行的蚕,它思考问题,确实深刻,值得深思。”
姐姐看夜已经深了,外面还下起了小雨。姐姐说,“咱们准备洗了睡吧!最后一晚,好好睡一觉。”
我点头,“嗯!”
厨房里老式灶台,旁边的风箱,大大的水缸,熟悉的一切,很快就消失了…
姐姐用水瓢从水缸里舀出了几瓢水到锅里,我则是去生火,跟以前一样。过了半个小时,水烧开了。姐姐把热水舀到木盆里,再从水缸里舀出冷水,直到木盆里的水温刚合适。
…
洗漱完毕,姐姐和我躺在了床上。这是一张老式雕花木床,是祖父和祖母结婚时置办的…
岁月悠悠,几十年转眼即逝…
姐姐躺下很快就睡了。而我脑子里时有时无想着前世今生,外面雨声渐渐变大,到了后半夜我才睡着。
第二天,还是姐姐把我叫醒的。马上穿好衣服,收拾好床铺,被褥打好包。连带两个箱子,写字桌,么舅作的板凳,将一起运走,搬到平房那边。母亲一早找来了一辆三轮车,准备先把一些小东西装上去。三轮车停在家的东边的后门。我们把碗筷,床褥被子,其中一个小的红色箱子,这是母亲从带过来的。母亲看三轮车装的差不多了,就骑三轮车,从穿过老宅外竹林的土路经过,然后从研究所东门进入,大概十五分钟可以骑到平房的家。
我和姐姐背着书包,手里各自提着一个温水瓶,在后面步行。走的路线则是我们平时上小学的路线,穿过小学回平房要近一些。
果然,等我们到了平房这边的家,母亲还没有到。姐姐用钥匙打开房门,把温水瓶拿进屋,放下书包。父亲早已做好早饭,我和姐姐在方形的饭桌前坐下来,姐姐从饭锅里舀出两碗稀饭,放在桌上。我俩准备母亲来了,先把东西从三轮车上卸下,拿进屋再吃早饭。
等了约五分多钟,母亲才骑三轮车过来,我们帮忙把东西卸下搬进屋里。母亲说,你爸找了单位,让单位车队帮忙,派了辆小的货车,把老宅剩下的几样大件搬过来。
父亲和母亲是早已吃过早饭的。我和姐姐很快把饭吃完,洗完碗。过了一会,父亲坐在小货车过来了。上面有那个黑色大木箱,那时祖母留下的。还有母亲找人做的写字桌,以及其它一些杂物。
经过一家四人的一番忙碌,东西陆续搬进房子,放好位置。我发现那张有点历史老式的雕花床没有搬过来,大致和大的圆形饭桌一起被处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