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金榜题名
四月初,丁未科殿试金榜题名进士榜挂了出来,王家桢一甲
状元王家桢是个鬼才,他只有26周岁,生于河南樊相,十岁还不会说话,但五六岁就能看书,十多岁熟读兵法。与小伙伴们玩耍时经常排兵布阵互为攻守,模拟战争场面。
万历三十一年,年仅22岁的王家桢中了举人,若不是万历皇帝驾崩会试暂停,估计转年就能考取进士。不过多等三年也不见得是坏事,一下子来个状元更风光。
那他是凭借什么赢得了洪涛的首肯呢?两个字,见识!做为一位古人,没看过任何后世书籍,能比较充分理解长城的地理、自然功效,已经不能用聪明和刻苦来解释了,必须有很高的天赋。
不管别人怎么看,反正洪涛觉得这是位可塑之才,还不是坐办公室耍笔杆子、嘴皮子的传统人才,而是个能文能武、眼光独特的军事型大才!
如果不出意外,在实际工作中磨砺几年,再多接受点自己的熏陶,熟悉热武器的作用,当个边镇总兵绰绰有余,兵部尚书也无不可。
榜眼庄元臣则是个怪才,今年47周岁,苏州松陵人,在地理格物方面没什么兴趣,对人文思想却有很独特的见解。
在策问中关于长城没提几句话,通篇全是对儒学、佛教的阐述,主张治人者非必儒术。不要当人云亦云的八哥,要有自己的声音。
在尊崇儒学的明朝敢于公开质疑主流思想,且有大致成型的思想体系,光靠勇气果敢远远不够,肚子得有真东西支撑。
洪涛不是纯粹的理工男,重视技术人员只是因为现实需要,但从来不认为光靠物理化学机枪大炮就能治理好国家。
思想这个玩意不是可有可无的,想改变明朝人的脑回路,光靠钢铁火药不彻底,必须辅以思想家。庄元臣就是此类人才!
按照洪涛的执政理念,在朝堂里是必须压制结党现象,明知道这几个人都是未来的东林党骨干,为啥不以笔为刀咔嚓完事,还有意选为了进士呢?
去年徐光启用马经纶的报纸刊登了《代数》专栏,把洪涛编写用于教导小童的题目发了上去,无意中被王徵看见后爱不释手,立马收拾行李,和家里说要进京赶考,大冬天就风尘仆仆赶了过来。
确实,洪涛刚刚看到这几个名字时立马有了不选的想法。在古代无论多能折腾,只要进不了编制当不了官一切都是白搭。这样就等于来了个釜底抽薪,不知不觉间免除了后患。
经过三个多月的朝夕相处,王徵收获颇丰,连带着也看到了徐光启手里的不少机械制造资料,哭着喊着非要拜师。
朝堂政治,从古至今就没有干净人,更没有干净事。只要参加进来了,有一个算一个全是龌龊、卑鄙、腹黑、无耻的小人。原因很简单,谁不具备这些品质谁就没资格玩下去。
徐光启不敢擅作主张,只好请示皇帝。洪涛仔细询问过王徵的背景之后,准许他先去天津卫的机械厂观摩,顺势加入皇家兵工厂的筹建工作。
可转年一想吧,又觉得这样做未免太狭隘也太胆怯。明朝末期党争问题成因很复杂,不能简单的把责任都推到某一方头上,更不该带有主观偏向。
据史料记载,顾大章、左光斗、杨涟、周朝瑞、袁化中都是东林党骨干,史上有名的东林六君子只少了一个魏大中,合算他们都是同年。
只是洪涛觉得他有可能从徐光启等人口中预先得知过类似的话题,等于提前作弊,鉴于公平起见才降为了
换句话讲,你要是天天说实话、专门为了百姓和领导作对,打死不愿意踩着别人的肩膀进步,即便考中了状元也在官场里混不下去,更别提上升了。
有了徐光启当老师,还接触了利玛窦那群传教士,王徵对世界的认知立马就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在作答策问时成绩最好,也最贴近洪涛的本意。
王家桢是军事人才,自然要去兵部,武库清吏司当个主事;庄元臣玩的是思想,翰林院里当侍读,正好有时间做学问;王徵是个技术人才,还是徐光启的弟子,工部虞衡清吏司专业对口,也从主事起步。
除了状元榜眼探之外,这一科的会试还出现了很多人才……不对,按照洪涛的理念应该算历史名人,随便拿出哪个来,在明朝后期都是响当当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假如你只是个九品小县官,有机会在朝堂里发出声音、能成为忠臣或者贪官、有机会误国或者救国吗?
顾大章、左光斗、杨涟、周朝瑞、袁化中、孙承宗、熊文灿、金世俊、真宪时、杨嗣昌……到底还有没有遗漏洪涛不敢确定,他的记忆里只有这么十位,于是一股脑的被通过了殿试,全放在二甲进士出身里了。
探王徵算是个奇才,今年36岁,西安府人。自幼在姥姥家长大,舅舅张鉴乃关中地区的理学大儒。奇就奇在他没有继承舅舅的衣钵,反倒热衷钻研数术之道,没事还琢磨点机械制造。
后世里有的人一听阉党就觉得全是坏人,那是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