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举义
早在桓玄派刘裕东征卢循,开始准备“篡位三件套”的时候,何无忌就劝刘裕在会稽就地起义。但刘裕认为桓玄还没有坐实篡位事实,并且部队离建康比较远,反桓的时机尚未成熟。
公元404年,刘裕的第三任领导桓修经常出差建康,帮助堂弟桓玄打理朝政、稳定时局。
当老板经常不在公司时,打工人会怎么做呢?摸鱼,当然是摸鱼!
刘裕也是这么想的,他跟桓修请病假,说自己旧伤复发,需要回京口养病。桓修也觉得,军中确实需要有人盯着,于是爽快地准了假。
早春时分,寒意袭人,消融的冰雪带来刺骨的冷风,寂静的江面映照着天空的阴霾。刘裕和何无忌逆流而上,返回京口谋划反桓大业。
此行注定不是坦途。
何无忌马不停蹄,东奔西跑,暗中联系心向东晋老同事们。好在东晋的影响力还在,晋安帝也还在,只一个月,一份同志署名的绝密名单就放在了刘裕面前。
“沛郡刘毅、平昌孟昶、任城魏咏之、高平檀凭之、琅邪诸葛长民、太原王元德、陇西辛扈兴、东莞童厚之……”这一长串的名字,如长夜中的繁星熠熠生辉,无一不鼓舞着刘裕的信心。
在这一群人中,有个当时还不太起眼的文人,叫作陶潜,由于受到刘裕的感召,他前往刘裕手下做了一个小小的参军。在上任途中,还写下了一首《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流传至今,只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署上的是他另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陶渊明。
“好啊,好啊,我大晋有望了,有这么多人共襄盛举,一定会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刘裕拍手笑道,激动得情难自已。
他署上了自己和三弟刘道规的名字,大家都是提着脑袋干大事,刘裕也豁出去了!
刘道规此时已经参加工作,通过领导桓修的关系,刘裕安排他在桓修的弟弟,也就是青州刺史桓弘手下做中兵参军。
看着这份绝密名单,一个周密的计划应运而生。
“寄奴你看,道规、刘毅、孟昶都在桓弘的青州做事,桓弘本人却一直在广陵遥控指挥。他们如果找到机会做掉桓弘,收编其手下重兵,从广陵进攻建康,只有200里地,一定可以打桓玄一个措手不及!”
“无忌此计甚妙,就依你言。”
按照何无忌的规划,大家分四路行动:
刘裕与何无忌,在京口发动兵变,控制北府兵的军权。
刘毅与孟昶,带领各自本部人马,偷偷南下,到达长江以北的广陵,准备起兵杀桓弘。
诸葛长民依葫芦画瓢,刺杀豫州刺史刁逵,占据历阳起兵响应。
王元德、童厚之目前人在建康,两人作为内应,随时准备打开城门,当刘裕的带路党。
何无忌又与众人约定了时间,只等刘裕一声令下,就开始行动。
404年2月27日,刘裕以郊游围猎之名,召集名单诸人聚集到京口,准备起事,这段时间陆续参与起义的官员也越来越多,达到27人,其中还包括了二弟刘道怜,以及日后大名鼎鼎的檀道济。
刘裕连夜布置了诸多事项,即将到来的兵变是一次完完全全的风险投资,他们要用手底下仅仅100人的部队,去撬动北府兵数万精兵的杠杆,投资回报率可谓巨大!
但输了,付出的就是创业团队的全体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