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幕僚
这一次刘裕没有单独领兵,而是被安排担任刘牢之的参军作为幕僚出谋划策,这让他跟领导刘牢之有了更多的面对面交流机会。
刘牢之也愈发信任刘裕,让他进入自己的核心决策层。尤其他的外甥何无忌与刘裕特别投缘,两人一见如故,引为知交。
大军离开建康不久,到达了溧洲。这天晚上,刘牢之突然召集亲信几人到帐中议事。
他拿出一封信,让儿子刘敬宣念给大家听。
刘敬宣才读上两句,声音便颤抖了起来,原来这封信的发件人,正是桓玄。
信的内容,当然是劝刘牢之投降。在信中,桓玄一副尽在掌握的口气,甚至没有给刘牢之提出任何条件,只是引经据典地告诉刘牢之,此战必败,即便侥幸取胜,司马元显也容他不下,只有投降,才能避免兔死狗烹的结局。
这种机密要事,刘牢之竟然没有一口回绝,而是跟自己商量,刘裕隐约感觉到老领导已经动了投降的心思。作为一名军人,阵前投敌无论如何也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
他没有多想,赶紧劝谏道:“将军,我没怎么读过书,但我知道行走江湖有三大忌:出卖兄弟、吃里扒外、勾二嫂,临阵倒戈这种事情,可万万不能做啊!”
刘牢之大怒:“你是说本帅吃里扒外了?!”
何无忌见状,上前帮腔道:“舅舅,这桓玄空口画大饼,连好处都不愿意许,您尚还在敌阵他都这样,投靠他以后,他能善待你吗?”
刘牢之愠色稍解,答道:“桓玄早有人君之志,我若投他,岂非拥戴之功?再者,若无本帅,他又如何坐得稳江山?”
刘裕和何无忌仍然据理力争,不肯退让,刘牢之见无法达成一致,只得叫众人先行退下,改日再议。
刘牢之有他自己的想法。
我国历代南方的偏安王朝,都没有办法避免荆扬之争。王朝要维持稳定,就必须在长江上游的荆州驻军,而荆州如果太强大,势必威胁到下游扬州的首都建康。三国时东吴孙权猜忌陆逊,就是荆扬之争的一个典型案例。
而刘牢之的发家史,恰恰是发了荆扬之争的国难财。那是4年前,他先随王恭大军从上游杀向建康,声称要“清君侧”,后来又被司马元显策反,调转枪口打败了王恭,才被授予了现在的官职和爵位。因此当荆扬之争的剧本再一次到来时,刘牢之的直觉告诉自己,浑水摸鱼的机会又来了。
他有三条理由去投降桓玄。
第一、自己武人出身,靠叛变走到当前这一步,朝中大臣对自己颇有微词,他明白,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事业很难有再进一步的机会,而拥戴桓玄,是打破职业瓶颈的一条捷径。
第二、虽然是司马元显先动手,但桓玄兵出神速,部队已顺流而下,打到距离建康很近的历阳。从军事上说,已占据了先手,自己没有十足把握抵挡。
第三、桓玄作为桓温之后,素有威名,而司马元显乳臭未干,既然此战是统治阶级内部火并,两相比较,还是给桓玄打工更有前途。
这时,前线传来了一条消息,刘牢之听后大吃一惊,随即下定了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