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曹丕的妥协与无奈!
是想要代汉?
要想代汉的话,不满足我等士族的要求,你这数战数败的履历,能成功?
陈群此语,让曹丕的眉头紧皱起来了。
中正评议人物照例3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
这次看似寻常的悼念活动,却在朝野间引起阵阵非议,许多人认为,曹丕给夏侯惇送葬的行为有失礼节。
说完九品官人法的长篇大论,陈群看向曹丕,道:“还请大王应允此利国利民之大制!若大王用此制度,必可使我大魏一统天下,所谓之汉中王太子刘公嗣,亦是不值一提!”
何谓九品中正制?
一是设置中正,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
因为他能镇住这殿中百官,镇住这世家大族。
“正二品”以上称作“高门”,以下则一律叫做“寒门”。
“大王,此刻不能再犹豫了。”
九品中正制根据家世、德行和才能,把所有待考核的预录取人才划分了三六九等,从上上,上中,上下,一直到下上,下中,下下,品级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官位的级别和权力大小。
“儿臣明白。”
他再将求助的目光看向大将军曹仁。
曹植面色骤然一变,他当即跪伏在地,痛声说道:“臣弟与鄢陵侯,未有书信交通,还请大王明鉴。”
先是弟弟曹彰率军夺权,后有青州兵哗变事件,在这个节骨眼上,百官对曹家的门庭出生旧事重提,可见当时大部分人并不认可东汉王朝由一个宦官、乞丐的后代取而代之。
曹丕多疑,不自觉的,便往其他方面去想了。
难道说.
若是我不同意这九品官人法,世家便要请那鄢陵侯来当魏王?
就算是权力地位非常高的同姓宗室,一般情况下君王也只会在宗庙门外哭祭。
他轻轻摇头。
他冷哼一声,想到了之前一段不好的回忆。
“你且说之。”
为何曹操手下会出现“猛将成群,名士如雨”的局面,正是曹操的用人方针是“重才而轻德”。
曹彰只是逃到长安去了,可没死呢!
而且曹彰能逃出重围,其间亦是疑点重重。
这根纽带,便是九品官人法。
陈群此语,饱含深意。
“爱卿有本快奏!”
此事不好拒绝,曹丕决定使出拖字诀。
其二,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
书信联络?
而“九品官人法”的出现,可以说是打破了“察举制”将一些只有德行,没有才能的架子选拔提升的局面。
“大将军以为如何?”
他从陈群的话语中,明白了此事他已经是连拖都拖不得了。
曹丕扶在王座扶手上的手,骤然握紧了。
呼~
曹丕尽量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
其三,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
“我抓住的鄢陵侯副将,他已经将你供出来了,言之你不仅与逆贼曹彰有书信联络,甚至想要与贼军里应外合,攻破洛阳!”
没办法.
曹丕南征失利,各方面都有所损失,士族亦是如此。
曹丕看着激动的曹叡,心中有些腻歪,说道:“等下了朝,你便去拜见王后罢。”
他继位之初,夏侯惇便病逝了。
正在曹丕屁股都要离开王座的时候,身穿文官袍服,头戴进贤冠,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冠三梁的陈群站了出来。
曹丕将目光定格在曹仁身上。
百官之所以揪住这件事不放,主要是因为送葬风波发生的时机太过敏感。
片刻之后,他有些无力的说道:“既然众位爱卿都认可此制度,那九品官人法,便施行下去罢!”
然而.
他一败再败,甚至连魏王之位都快坐不稳了。
这岂是雄主所为?
唉~
曹丕叹了一口气,心里想道:若是父王尚在人世,他可会答应百官施行这九品官人法?
九品官人法虽然有弊端,但对于现在的魏国来说,那还是好处更多的。
尚书令桓阶当即起身,说道:“大魏建立以前,由于战事频出,人口流动大,导致地方的治理相当混乱,虽然有举荐人才的相关政策,但在地方人才流失的情形下,这个政策已经很难付诸实现。
但是到了比较动荡的年代,这种方法所展现出的短处是致命的。
国本?
因此,“九品官人法”不仅具备矫正时弊的作用,也能够好好评选适当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