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提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游戏竞技 >中兴大宋 > 第104章 安置流民事多繁(二)

第104章 安置流民事多繁(二)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赵佶将宗泽的事情处理好,其实在思考可否将江南的流民也一道迁移到江汉去。其实赵佶很清楚,方腊这些鸟人之所以能起事,不过就是仗着江南地区地狭人稠,流民众多,煽动起老百姓的仇恨,要是老百姓都有活路,谁信他胡说八道啊,方腊那套东西,和专家没什么区别。

但是大宋自立国以来,一向都是从西北移民,对于东南,关系国家财赋,一向是非常谨慎的,这事情赵佶也不敢立马下决定,还是觉得要召集一帮家在南方或者在东南任职过的官员商量此事,赵佶决定政事堂和部分在东南任职过的官吏商量,除了政事堂诸公外主要是苏轼、张商英。

苏轼拜相在朝廷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因为苏辙此时也是宰相,而且是入政事堂的宰相,苏轼虽然只是不入政事堂的使相,但是毕竟取得了参知政事的差遣,不少人认为兄弟俩同时备位宰相不合祖制,要求外放苏氏兄弟,赵佶坚决不允,拿出当年乌台诗案时曹皇后劝谏神宗的话:当年仁宗皇帝策试举人回来,见了苏轼两兄弟的文章很高兴地对我说:‘我为子孙得了两个相才。’如今不但没有重用他,反而要把他下狱处死。苏轼无非是作了几首小诗,发了一点牢骚罢了,这是文人的习性,若是抓到了一点小小的不慎之言,就罗织成罪,何以对得起仁宗皇帝?何以对得起太祖皇帝非叛逆不杀士人的祖训?

赵佶表示任用苏氏兄弟为相,是当年仁宗皇帝的愿望,自己作为子孙,就当遵循仁宗皇帝的遗意,且苏轼虽为参知政事,不遇机务,仅为权知贡举,为加重考官权威之用,谁要是又异议,去和仁宗皇帝说去!

这些人才闭上嘴巴,赵佶在垂拱殿等候诸位臣子,待到他们都到了,赵佶将宗泽劄子递给诸位大臣说道:宗泽这个劄子吾看了,觉得很有深意,国朝立国已经百年,人口滋生,国朝又承平日久,恐怕不仅是京东,东南各路都是地狭人稠,流民众多,与其待流民聚集,致生变乱,不若提前谋划,迁移人口到荆湖北路,既可以消弭祸乱,有可以开垦土地,使流民成为国家编户,为国纳税才是正道,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赵佶的这个话倒是让诸位大臣一惊,一般来说要是流民不是太多,地方官府也不会奏请朝廷移民的,这年头人口就等于赋税,是地方官的一个重要考核,要是一个地方人口大量流失,税收减少,是会被朝廷问责的,些许流民,要是真聚集起来,大不了出动厢军将其驱散,只要不是大股流民作乱,地方官府都不会向朝廷上报的。

作为在苏州、杭州都任职过的州县长官的苏轼,对这事还是有发言权的,苏轼说道:官家,江南确实是地狭人稠,但是又与其他地方不同,一来是江南土地出产高,就算百姓土地比其他地方少,但是还是足以糊口,二是江南百业兴盛,就算是没有土地,或者土地产出不足以养活一家人,但是依靠桑蚕或者其他手工,也可以获取一些收入,足以养家糊口,流民最多还是北方诸路。

吕惠卿也说道:官家,东南诸路虽然土地不如北方多,但是产出远远超过北方,且工商发达,依靠做工经商,百姓也足以养活自己,反倒是大量人口外流,会导致国家税收减少,反而不美。

赵佶心想,就算江南物产丰富,百姓糊口不难,但是江南肯定还是有不少赤贫的人家,他们靠出卖劳动力换取基本的生存条件,是最没有风险抵御能力的,一旦有什么变故,他们立马就会断绝生活来源,沦为流民,成为摩尼教等蛊惑的对象。所以赵佶认为从江南迁移一些人是必要的。

曾布也说道:官家,虽然江南地狭人稠,但是百姓安土重迁,官府若是强行迁移,必然激起民怨,反而不美。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中国老百姓普遍安土重迁,若非实在过不下去,绝不会轻易搬迁,远离故土的,而且以现在的交通手段和条件,一旦迁移,几乎是终生难以回乡,对于中国老百姓而言,是很难接受的。

赵佶还是说道:如此,在江南可以招募流民,凡愿意去荆湖北路开垦荒地的,官府给钱三十贯,每五家给耕牛一头,每家给田五十亩,五年不起科,同时明年开始从京畿、京东、河北急需迁移流民到荆湖北路,江汉之地,水网纵横,只要加以开垦,所得粮食,足以支撑本朝。

赵佶说的没错,到明代就已经是湖广熟,天下足了,连江南的苏州等地,都要从江汉平原购买粮食,用以转运京师。现在江汉平原上最缺乏的就是人口,与其让这些流民到时候聚集造反,还不如由朝廷给他们找个出路,虽然现在需要投入,但是长久来看,对朝廷肯定是利大于弊的。

赵佶想了想说道:开发荆湖北路,是未来数年的大事,也是关系朝廷安稳的大事,只有把北方和江南的流民安置好,令他们不生事端,朝廷才能腾出手来处理其他事,荆湖北路的屯田,我想应该专设一司,总管此事,三司、枢密院也要多关注。

赵佶要把河北、京东等地的百姓迁移走,还有个重要的原因,未来这里恐怕是战场,何必让这些无辜百姓去填塞女真人的铁蹄呢?与其令他们白白的送死,还不如早早迁移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