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财赋总关天下安
,铸钱五百万贯可得,若官家再严令佛寺道观,不得毁钱铸像,仅钱息一项,可得钱二百余万贯。
赵佶想了想问道:吾问前唐之时,盐税居天下之半,何以本朝盐课,如此之少?
吕惠卿说道:盐课之出,比之前唐,实际上是大幅增加的,前唐盐课岁入不过三四百万贯,本朝三倍之,然本朝重商税、酒课,故而盐课不显,还有就是私盐泛滥,国家盐课流失,若官家严禁私盐,而今宋夏和议,禁榷西贼青盐,盐课亦可增收数百万贯。
赵佶听着点点头,突然想到了明清时的开中法,说道:计相,吾有一法,计相看看可能行否。国家每岁向陕西、河东等处转运粮秣,损耗不菲,而今与西贼议和,青盐可以通过榷场贸易,河东也有解盐,不若招募商贾运输粮秣等物到陕西河东边军,军储接收后,发给盐钞,商贾得盐销售,如此国家可以免去转运损耗,计相以为何如?
赵佶所说的开中法,其实是明清政府实行的以盐、茶为中介,召募商人输纳军粮、马匹等物资的方法。明洪武三年,因山西等边地急需军粮,政府募商人输粮换取盐引,凭引领盐运销于指定地区,称为开中。四年,制定中盐则例。计道路远近,运粮多寡,考虑中纳商人能否获利等因素,以确定粮引兑换额。以后,政府根据需要,陆续实行纳钞中盐法、纳马中盐法、纳铁中盐法及纳米中茶法、中茶易马法等。开中法大致分为报中﹑守支﹑市易三步。报中是盐商按照明政府的招商榜文所要求的,把粮食运到指定的边防地区粮仓﹐向政府换取盐引﹔守支是盐商换取盐引后﹐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守候支盐﹔市易是盐商把得到的盐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
这样的话,商人为了减少损耗,就会在当地招募百姓屯垦,以减少损耗,称为商屯,这样可以极大的减少政府转运的庞大损耗。
赵佶的这个方法,让这些大臣陷入深深的思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