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9章 朝归倭附(卌八)一镇之兵
不归海贸同盟直辖);二来,高务实在这个协议达成之后一直忙着对蒙战争事务,没有决定下来从哪调拨人手。
因此直到他亲赴朝鲜之前,海贸同盟虽然在堺町已经建成了所谓“日本总部”——堺港水晶楼,可是防卫力量并非正规陆师,而是在同盟舰队中由京华和各家凑出来的一些火枪手充任。这些人的人数也不固定,多的时候千把人,少的时候只有六七百。
按照高务实的观点,堺港由于太过于接近大坂城,和平时期做生意自然非常方便,但战争期间想要守住那可就太难了。
以京华的实力而言,如果非要强行把堺町当做要塞来用,虽然也不是不行,但这首先不划算,其次也不符合当时高务实针对日本打造的计划和实施步骤。
日本的问题,高务实并不希望以暹罗方式来解决,也就是说不能自己包打全场,否则费效比就太难看了。
在他当时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日本先内战一波,而且要尽量让他们形成诸如原历史中东西两军大打出手的局面——当然,东西军之间的实力可能需要他插手微调一下,让他们的力量对比更加均衡。
同时,内战的进程可能也需要一定程度的干预,让战争不会太快进入大决战,然后一次决出胜负。最好是打成由众多中小型战役组成的长期拉锯战,这样既可以让各方势力不断放血,降低日后的治理成本,又可以利用战争来发财。
不过这个想法后来也因为实际情况发生变化而改变了。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德川家康忽然提出收高演为养子,并明确保证会立高演为德川家督一事。
德川家康提出这样一个看似离奇的条件,高务实一听就知道家康是看出了自己的计划,或者至少说,是看出了自己打算在秀吉死后强力干预日本的这一目的。
家康从来都是老谋深算的,而且十分沉得住气,轻易不会有所举动。但反过来说,他一旦有所举动,必然是计算分明、确定无疑了。
所以,他提出这样的条件,摆明了就是已然算准,以日本的分裂程度,只要名义上——但公认的“天下人”丰臣秀吉一死,绝对抵抗不住高务实的干涉,肯定会被各个击破。
而在这一过程中,德川家作为丰臣家之后的最强大名,又恰好离关东舰队的支点三崎城不远,肯定会遭到雷霆一般的打击。
与其如此,那还不如收高演为养子,这一既可以保存实力,甚至还有机会保存家名。
在这里,德川家保存家名比较好理解,毕竟只要高演做了他的养子,今后如无意外就该冠以德川苗字,德川家名就保住了。
保存实力可能不那么好理解,但家康的确有他的老谋深算。在家康看来,倘若高务实要征服日本,而在自己已经投靠的情况下,他需要对付的人依旧不少——最起码丰臣家肯定要被灭。
灭了丰臣家,迫降一些大名,再打掉另外一些不肯服从的大名,这些都是肯定会发生的事。而在这期间也肯定会发生许多领地没收、领地改易之类的大事件,最终的结果是天下会多出许多“无主之地”来。
家康再怎么老谋深算也脱离不了日本人的惯有思维,所以他认为这些无主之地即便高务实会拿走一半甚至一半以上——当然,应该会是以高演的德川家督身份拿走——但剩下的部分呢?
他德川家鞍前马后跟着高务实“天下布武”,怎么着也得封一批人吧?在家康看来,他自己当时应该已经把家督让给了高演,所以肯定不会分地,但德川秀忠他们几兄弟难道就不能在其中分一杯羹?
尤其是秀忠,他可是德川家原本的家督继承人,到时候家督都让了出去,作为最重要的“亲藩大名”,不封多点领地完全没有道理。而结城秀康、松平忠吉等人(都是家康之子,苗字不同的问题读者有兴趣可以自行百度)到时候当然也能分一杯羹,所以“保存实力”也能做到。
因为这件事导致的变化,高务实调整了将来针对日本的计划,而这其中就有一项是往堺港加派兵力。
当然,这也有个前提,就是在丰臣秀吉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之后,高务实判断他应该不会有针对堺港的军事行动了,而且他的思考重心也一定会转移到继承人问题之上。在那种时候,只要没人跳出来造反,秀吉基本上都不会关心。
于是,堺港的兵力迅速得到加强,不仅在短短两个月之后完成了此前协议中规定的“驻军五千”规模,而且还有不少隐藏力量。
堺港这个地方比较独特,这里的大商人们虽然现在已经都在大坂有了商屋,但他们对丰臣秀吉乃至整个丰臣家的观感是非常糟糕的。
当年丰臣秀吉仿佛发了失心疯,先是逼令日本最大商业港堺港的首脑人物之一千利休自杀,已然得罪了一大票商人。更要命的是,秀吉为了聚富于大坂城,强令堺港富户徙居大坂,更是搞得怨声载道。
可是,当时迫于丰臣家的淫威,堺港的商人们敢怒不敢言。在原历史上,是直到德川家康势力抬头,他们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