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提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明元辅 > 第1578章 火中取栗(七)

第1578章 火中取栗(七)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旧领的部分,已经有些参差错落的小山丘,选择这样一处地方避雨不算失策。

只是,丰臣秀胜没料到自己竟然会被伏击,因此在紧急为大筒进行避雨遮挡的时候,他根本没有想到派出物见番侦查一番四周情况,而甲斐姬所率领的精锐武士已经摸到了山下。

“甲斐公主,暴雨之中的大筒很难发射,对方的火力优势今日难以发挥作用,而丰臣秀胜只是个没有经验的贵公子,我们只要悄悄挺近,发动突袭就能战胜他们!”

说话的是甲斐姬手底下的猛将柴崎和泉,他在此前的忍城攻防战中曾经对战丰臣秀吉十分看中的大谷吉继,讨取了大谷吉继手下的将领前行与左卫门,是忍城之中除了首席大佬正木丹波之外的头号猛将,被允许使用代表地位尊崇的“朱枪”,即大红色的长枪。

甲斐姬的盔甲也如身边的武士们一般早已湿透,雨水在她脸上不断流下,让她原本就精致的五官显得更加细腻动人,不过也打乱了她的发型,一缕青丝从头盔中漏了出来,发梢尖尖的点在她的瑶鼻之上。

甲斐姬伸手随意捋开那一缕散乱的刘海,仔细看了看远处的情形,没有立刻开口。

一名年轻的武士似乎是在替她作答,道:“现在恐怕还要等等,丰臣军虽然疲累,但因为暴风雨的关系,他们现在还不算特别放松。我觉得,不如等他们开始生火并准备就餐之时再出动,因为那个时候他们心思都转在了烤干身体和吃饭上,防备心一定是最低的,一旦遭到突然袭击,肯定会当即大乱,方便我们行事。”

这位年轻武士叫做酒卷刃负,出身虽然比较一般,但智计出色,此前在忍城攻防战中曾经对战石田三成本部,以计讨取了敌将贝塚,当场斩杀敌军十余人却全身而退。以至于石田三成回到自家阵幕之后怒斥手下兵将畏敌怯战,丢了关白大人的面子。

一场小战而已,事实上当然不至于影响关白大人的颜面。石田三成当时生气的原因是酒卷刃负根本毫无名气,却偏偏靠着忍城的特殊地形让他空有大军却施展不开,一线兵力在狭小战场之中始终只能保持在十几人的规模,实在是打得憋屈,最后反而让这个无名小卒一战成名,因此石田三成忍不住借机发泄一番罢了。

酒卷刃负与柴崎和泉不同,后者是典型的猛将兄气概,他的作战思路简单明了,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决定战斗,上去干他娘的就完事,没有太多其他考虑。

前者虽然出身地位不高,名声不彰,但正因为没什么值得吹嘘的资本,反倒想方设法读了些书,包括从“唐国”流传而来的《孙子兵法》,乃至于近些年流行的《三国演义》,他心里更加希望自己成为一名文武双全的智将,故而作战中更加细致,希望把每一处小胜机都利用起来。

甲斐姬显然更满意酒卷刃负的说法,她站直身子,点了点头道:“那我们就再等等,务求一击必胜。”

站直身子的她,整个形象便清晰起来。乌黑的长发之上是黑色的乌帽子形头盔,小樱威铠之外是深红色的阵羽织,腰间挂着成田家历代相传的浪切宝刀,手持银色采配。她本有一匹黑色的坐骑,不过因为出城不易,此刻并未跟来。

日本人在兵盔甲胄上颇有特色,不仅有本国传统的坚持,也有对外来——尤其是“唐风”的继承和发扬,以至于日本人的甲胄样式也很多。

在后世的日本各处神社、博物馆,甚至于私人收藏家家中,都藏有丰富的古代各个时期的铠甲和武器,其数量和保存完好度,可谓世界之最。

有人说,这是武士道精神的体现,但陈舜臣先生在他的《中国人和日本人》一书中对日本的民族性的分析结论,恐怕才是形成这一独特现象的主要原因。

陈先生认为,日本是世界上保存文物最完善的国家,是因为日本的知识很多来自外国(主要是中国),这些知识和其本土文化相结合,才形成现在的所谓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当初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跋涉来到中国,获取各方面文化和知识,因为来之不易,从而逐渐转化为日本人对各种敝帚的极度自珍。

不仅仅体现在武具上面,中国古代相当多亡轶的书籍,后来都可以在日本找到,也正是一大旁证。此外,之前已经说过,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名的民族,因此铠甲和武器往往作为武士家族的传家之宝,成为高贵家格、家名的象征,所以会被广泛地收藏并保护起来。

日本盔甲的发展史挺长的,现在没必要细说,只说进入镰仓时代之后的情况。当时大铠的制作更为精美,威丝(编织甲片的丝线,日文字有绞丝旁)更加细密。威丝就其颜色、图案和编织方法,可以分为很多种,如“赤丝威”、“缥丝威”、“褄取威”、“小樱威”、“腰取威”、“泽泻威”、“肩异威”、“樫鸟威”等等。

南北朝时代,大铠的形制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很多新的样式诞生了,如笠鋂(张开如斗笠状的鋂)、前立大锹形,等等。此外,为了方便山地作战,将领开始大规模穿着轻便的草鞋,为了更好地保护膝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