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3章 赐
前出丑,心里虽然觉得这也谈不上出丑,但还是顺了她的意,走到一边听她解释。
这次解释还不轻松,刘馨把自己小时候从降倭夷丁们口中听来的一些日本人名字相关的情况都和高务实说了说。
原来此时日本的“姓”其实有三种方式,分别“氏”、“姓”、“苗字”。其中氏(ウジ)是历史最悠久,也最有来历的,象征着血源。一般是天皇最早的赐姓,比如有出云氏、源氏、平氏、藤原氏、橘氏等氏,通常被看做最为尊贵的“姓”。
而他们常规意义上的“姓”(かばね)和汉语中的“姓”含义却并不相同,在日本指的是位格,是一种等级,有公、臣、连、造和所谓的“八色姓”,即真人、朝臣、宿祢等,每一个姓有不同对应的地位。
比如“真人”是天皇子孙才有,“朝臣”则是人臣中的最高格,由于源、平两氏都是天皇子孙下降臣籍而来,为人臣中最高等者,所以多称朝臣。(注:平安朝以后朝臣也作为三位以上公卿的敬称),至于“姓”出现的时间,大概是在大化改新之前。
而刚才小九郎提到的“苗字”,则是平安朝出现的,实质上是分家的号。比如足利、德川,这就跟天皇所赐没有关系了。
所以,此时一个完整的日本姓名是氏+姓+苗字+字或通称+名(讳)。刘馨告诉高务实说,如他们俩平常说的德川家康,其全名就是“源朝臣徳川次郎三郎家康”——这里的“次郎三郎”是通称,意指这家的当主是次郎,而家康这个人是次郎生的
这很麻烦吗?当然麻烦,但有时候还会更麻烦,因为还会顺序颠倒。比如他们俩交谈的时候所说“织田信长”,实际上应该是“织田弹正忠平朝臣信长”——平是氏,弹正忠是通称,织田是苗字,信长是名,朝臣是姓。
说到这里,刘馨又告诉高务实,大部分的日本平民现在都是没有广义上的姓的,是后来明治维新时天皇下令,才让他们自己取的,具体时间应该是明治八年(1875年)。
当时颂布的让日本平民取姓的法令叫什么呢?其实叫《平民苗字必称令》,也就是说,那个在后世被看做是“姓”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小九郎刚才提到的“苗字”。
汉人很早以前也有“氏”,后来被简化了(这个我就不细说了),所以高务实对日本现在的情况在刘馨解释之后就立刻明白过来。
不过他还是问了刘馨一句:“那我们要让小九郎这样的人回日本并混到……某些重要位置上,总得让他们有个姓——或者说苗字吧,毕竟又不是人人都能有丰臣秀吉的际遇。”
“这个好办,上位者可以赐予。”刘馨道:“既可以赐他们苗字,也可以赐他们通字和偏讳。”
高务实沉默一下,无奈道:“这通字和偏讳又是什么东西?”
“这个嘛,我先得告诉你,日本的避讳和中国儒家的避讳有所不同。刚才我们说的都是‘姓’,而日本人的名……细究起来,是由‘通字’和‘偏讳’组成的,其中通字不需避,而偏讳需避。
这个‘通字’,一般是家族所传下来的传统,有点类似于中国的‘派名’(即大家族中用以表达辈分的字),就好比你们高家六房到你这一辈,名字中间都有的这个‘务’字一样,在日本便大致可以说是‘通字’。
至于‘偏讳’,其实就是代表那个人的名。假设把你的名字放在日本,那么‘务’就是通字,‘实’就是偏讳。称呼你的时候若需要避讳,就只需要避‘实’字,‘务’字不用去管。
不过,赐姓是避讳中的一种特殊的例外。日本赐姓的方式,一般是上位者用自己的偏讳赐给下位者做通字,这就是相当于把下位者的家族传统给改了,这种行为叫做‘遵尊者意’,所以无需避讳,而且还是一种常见现象。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上杉谦信,他的正式名字先后叫过景虎、政虎、辉虎等,而‘景’原本为他长尾家的通字,后来因上杉宪政的姓氏和偏讳‘政’字而改名为上杉政虎。但是后来足利义辉比上杉宪政地位更高,所以在赐姓时就用自己的偏讳替代了‘政’字,上杉谦信从此就改名叫‘辉虎’了。
而如果上位者将通字赐给了下位者,那这种恩宠就显得更加特别,意思嘛……有点‘我把你当做家人’的那种意思,如奥平贞昌就由织田信长赐通字,改名为奥平信昌。德川家康因此也更加重视此人,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高务实长长的“哦”了一声,略一思索,道:“那这次的五十个人,他们该不会都没有苗字吧?”
刘馨道:“个别可能有,因为降倭夷丁中有些人原本是下级武士,他们是在主家战败之后不得不做海盗的。不过大部分人肯定没有苗字,你得赐予他们。”
高务实一愣:“为什么是我赐予他们,他们是你的部下,不是该你赐予他们苗字?”
“我当然是可以赐的,但是我刚才不是说了上杉谦信的例子吗?足利义辉的地位比上杉宪政高,他的赐予就更有地位。”刘馨一摊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