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淝水
其实李季并不是昏庸之人,从刚才对萧母孟秋香撕毁婚书一说的定断来看,就知道李季是有真才实学的官,至于这些年在任上一直都做得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出色的政绩,估计也和李准被罢官有关。
说直了就是李季一直在韬光养晦!在父亲李准被罢官之后,李季便一直隐忍起来。
和议虽然是皇上的意思,但是不可能让天子背负这样的名声,所以身为宰相的李准便一力将和议的责任承担下来,李准这样做,虽然会让天下许多的士大夫和读书人不耻,但是在皇帝的心中,对李准还是非常感谢的。
所以李准在罢官之后,便低调了起来,回到江宁老家,而李季也是一样,因为在外任职,不过是一方小吏,所以在这次和议的风暴之中能安稳地渡过几年。
对于李准李季父子的事情,萧莫也只是结合这幅身体以前的记忆,和一些关于李准的传闻大概了解了一些。
作为慎县的父母官,慎县的学子们当然会对李季有许多的评价和探根探底,萧莫没有发病之前,也是学子中的一员,所以对李季也有一些认识。
当然,以萧莫现在的眼光来看,李季和原来记忆中的那个李季有些不一样。
大智若愚,说的就是李季这样的人!
而李季接下来的话也证实了萧莫对他的评价,李季说道:“莫非子衡能掐会算,居然知道本官的心思?”
既没有肯定萧莫的话,也没有否定,而是模糊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之后,又将问题踢给了萧莫。
萧莫知道李季这是对自己的能力怀疑,不敢确定自己能不能解决慎县三镇的旱情。
其实萧莫在来到安朝之后,经过一定的了解,也对慎县现在的问题有过深思,以萧莫的思维,肯定不可能只是停留在解决旱情上面那样简单。
除了解决慎县三镇的旱情之外,萧莫还决定,要借这个机会大干一番,将慎县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然后让慎县成为一个富饶之乡。
还别说,萧莫的心里确实有许多的想法,但是因为身体的原因,加上长乐镇的情况以及慎县来自外力的困难,所以萧莫的许多想法都是难以实施的。
除了大旱之外,还有就是来自官场上的困难。
庐州地处秦淮上游,淝水之滨,正是中原南北分领的屏障,萧莫这么也想不通,为什么三年前北方发生战事,慎县的兵役会如此之重,不过了解到李季是李准的儿子之后,萧莫似乎明白了一点。
官场就是政治,有政治就有争执,守旧派和新政党永远都是站在矛盾的对面,按照萧莫的猜想,很有可能,李季所在的慎县,就是三年前和议的牺牲品。
正是因为天子有些和议,李准站了出来支持,所以才会引起反对和议的官员不满,这也就是为什么李季所在的慎县,兵役会如此严重的原因。
所以三年来,李季在慎县,一直都是固守本分,为了自保,只好隐忍起来,对于灾情,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求有功,只求有过。
也许是因为李季的碌碌无为,让那些想要对方李季的官员以为李季真是昏庸之人,便也没有过分打压,所以李季才能在慎县一直待到今天并且没有获罪。
不过李季这一次主动出来视察旱情,这就是一个信号。
萧莫想到了这里,便向李季说道:“大人,学生只问一句,慎县灾情,可有报知三省?”
三省既中书省、门下省以及尚书省,乃是朝廷处理决断国家政务机要的所在,听到萧莫的问话,李季的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的神色,然后道:“上月已经写了折子,不过还没有得到回复!”
萧莫闻言点了点头,慎县的旱情今年是第三年,李季一直都没有向三省报告,但是上个月却开始行动了起来,这其中肯定是有原因的。
至于原因是什么,萧莫也猜得到一些,但是当着李季的面不敢说,不过既然知道李季这一次来视察旱情,并不了敷衍了事,萧莫也就没有了顾忌,然后将自己想要分流淝水的计划说了出来。
淝水由西北向东南,贯穿了慎县,正好长乐镇就在淝水旁边,只是因为长乐镇的地势较高,便无法引流,萧莫既然想要分流淝水,当然也有自己的想法。
但是当萧莫说出分流的时候,李季的眼中闪过了一丝失望之色,林充也有些失望地叹息一声,向萧莫说道:“子衡,长乐镇的情况你也知道,地势本来就比淝水河床高了三丈左右,而镇子里的田地地势又要高上一些,就算是挖渠分流,流进来长乐镇的水,那也是无济于事,根本不能灌溉田地。”
林充说得没错,本来靠着淝水,怎么旱,也不可能会落到长乐镇现在这样的境地,但是因为地势的原因,长乐镇硬是成了靠着水源却无法解渴的局面。
本来萧莫想到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连乌鸦都知道可以往瓶子里塞石头,让水位升起来,这样就可以饮水,所以便打算在淝水修建水坝,将淝水的水位堵到一定的高度,然后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