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七章 春闱(四)
朱由棷的话并不是危言耸听,实际上,后世就有这样的例子,德国出生的爱因斯坦,就带着有关原子弹的研究,去往了美国,也将这样的武器带到了那里,甚至决定了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朱由棷对于这件事的看法,无关其他,只是在意高精尖人才的重要性,他自然不会迫害这些人,但也会对他们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
当然,这些人中并不包括,宋应星、陈大年、王洪成、罗育良、李振声等,这些从大明刚刚起步阶段,就投身到科学院研究的人员。
如今的科学院人员,虽然不足,但人员关系也相对简单,可一旦研究员多了起来,朱由棷也会担心其中出现一些人,因为不得志,从而成为反叛大明的存在。
......
中华六年二月初。
自朱由棷登基后的第一次春闱考试,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一大早,贡院的考场前,就聚集了大量等待考试的考生,而另一边,改造后的力学所前,也是一样的情况。
“吉时已到,考生进入考场。”
随着黄朝与宋应星,在两地同时间的出言,考生们也按照登记的顺序,依次进入考场。
相比于前朝,那种狭窄的考间环境,朱由棷也吩咐工匠们,进行了一定的改善,这里不是原本仅能供士子,坐着度过三天的不足一平的狭小空间,每间考舍的空间都扩大了不少,其中还放入了简单的床铺。
而考生们的用餐,也会采用大沽口的食品工厂,提供的新鲜罐头,进行简单地烹饪后,送到考生们的面前。
不过,这毕竟是朱由棷登基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他也调配了一些紫禁城内的士兵,对这次的科举考试进行监督。
这些士兵并不是不懂文化的粗人,而是经过了一些简单的学习,而且他们的精神力和意志力,比起这些士子们更加坚韧。
每两间考舍前,都会有这样一位士兵,专门负责监督这些士子们的考试过程,这样严格的监考环境下,几乎没有人能利用作弊,来通过考试。
相比于贡院这边的考试,科学院那里的笔试,就要简单得多,宋应星的出题,也尽量回避了科举的考试科目,而是侧重于对一些,基础的科学常识进行考核。
当然,在科学院笔试的最后一题中,宋应星也参考了黄朝的出题,对这些应考的考生,关于科学研究的目的性,进行提问。
“你们怎么看待,科学研究的功利性?”
这是宋应星在得到朱由棷的认可后,出在考卷后的最后一题,也是宋应星对这些考生们的筛选,只有清楚知道,科学研究是为大明做贡献,为百姓谋福祉的人,才会被宋应星,选用参与近期的这些研究中。
......
尽管朱由棷认为,这些考题在一天之内就能完成,但还是按照以往的惯例,将考试时间延长至了三天。
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
不仅是礼部,包括朝中的一些要臣,包括史可法、刘静轩在内的官员,都参与到了这次的阅卷之中,他们也将贡士,以及入选殿试的名单提交给了朱由棷。
“陛下,关于这次的春闱,有几人的卷子,臣想交于陛下,审阅一番。”
黄朝也拿出了几份他比较看好的卷子,介绍道:“此次参与春闱,士子们的答卷水准都还不错,不过臣比较看好,顾炎武、王夫之以及黄宗会几人的答卷。”
顾炎武和黄宗会,朱由棷倒是认识,但王夫之,他却不太熟悉。
这位王夫之,也是一位有才之人,曾在崇祯十五年,参考中举,但进入仕途太晚,并没有入朝为官,当他北上想要参与会试之时,也正逢李自成与张献忠攻打明军,战时焦灼之际。
朱由棷也查阅了几人的卷子,其中黄宗会的文采更胜两人,而顾炎武的答卷中,对于报国尽忠以及关于军事方面的论述则是不凡。
而王夫之,则是与两人的论调有些区别,虽然崇祯帝已死,但其字里行间,仍抱有一丝,对崇祯朝的遗憾之情,却让朱由棷有些反感。
“这王夫之的卷子逻辑倒是不错,但...”
朱由棷评价道:“如今已经是中华朝,不是当初的崇祯朝,此人却还没有转变过来,不应归为上等,名次该靠后一些。”
“陛下,即使是臣对崇祯朝,亦有些惋惜之感。”
黄朝也反驳道:“此人虽然言语中,有着对崇祯朝的遗憾,但这也正说明了此人的忠君爱国之情,臣觉得陛下不妨再观察一番。”
“好。”
朱由棷也回应道:“既然如此,就将此人也纳入殿试的名单中,朕也要当面考校他们一番。”
......
另一边,宋应星那边的结果也出来了。
不过相比于贡院的考试,那边对于士子的录用,则是按照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给所有参与考试的人员,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