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膛线有点难
弹已经接近后世的炮弹,使准确度提升,射程变远,赵与芮的火炮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现场炮手们打了几炮,宋军以前用来野战的轻型火炮射程已经可以达到四百步以上,而千斤以上的中重炮,更能达到一千步左右。
看过现场的炮击后,赵与芮当然也很满意,但并不打算立刻就列装。
此时进一步的改进又提上议程。
蒙军是骑兵居多,步兵进攻还是少数,现在仅以燧发枪就能对付大量的步营进攻,而想在骑兵冲击路上重创骑兵,那就得靠开花弹,即能爆发的炮弹。
之前宋军的火炮都是靠炮弹在落地的翻滚后造成更大的杀伤,这纯属得看运气和脸。
而且在蒙古草原等地质较远的地方,或下雨泥泽的时候,落地后的炮弹滚的也不远。
“下一步,你们得研发可以落地后爆炸的炮弹。”赵与芮这时道。
四周工匠宁神静听。
明朝时就有了开花弹,但那会质量极差。
当时的开花弹有好几个缺点,比如炮管直径要比炮弹直径大,发射药被引爆后,会从“开花弹”和炮管之间的缝隙里面喷出来,极容易引燃“开花弹”暴露在外面的引信,导致提前爆炸。
其次当时的铸造工艺不能一次性生产炮弹全壳,要一半一半的生产然后拼凑起来,这种壳子很脆弱,很容易被发射药爆燃时摧毁,再者除了危险外,即使成功发射出去,因火药配方等原因,威力也很小,所以“开花弹”在那时候一直流行不起来,然后就慢慢被弃用了。
现在赵与芮有最好的火药配方,爆炸威力是没什么问题。
密封性和间隙也解决了,改成木托炮弹,不可能再提升引燃开花弹在外面的引信,从而导致提前爆炸。
现在赵与芮他们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炮弹外壳,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
太厚了爆炸后,威力不大,太薄了可能没出膛就先炸了。
然后就是引信的问题。
引信是相当重要的,因为炮兵要估算飞行时间,落地距离,然后引信烧到那个位置,落地后正好爆炸。
引信要是短了,飞到半空就炸了,那就是白白浪费。
引信要是长了,落地后还等会爆炸,给了对方避让的时间。
这个原理就是和手榴弹差不多的原理,那么历史上是怎么解决的呢?
历史上的木管引信炮弹,会在木管上面提前标好刻度,在发射时炮兵会根据距离的远近估算炮弹飞行的时间,然后在对应刻度上挖出一个孔(能够接触炮弹内部的火药),再然后把木管引信插入炮弹内。
木管上面的刻度是根据炮弹发射距离来标刻的,都是经过大量实验汇总计算出来的。打个比方:燃烧十秒钟的时间内,你能飞六公里;那么炮弹要飞三公里,就用五秒钟,1.5公里就是两秒半,就这样提前在木管上标好刻度,所以能控制炮弹在设定的距离中及时爆炸。
虽然赵与芮确实不懂这些,只知道木管引信炮弹的大概原理,但把原理讲了之后,工匠们就会朝这个方向研发,无非多花点时间去实验验证。
“这玩意搞不好容易提前爆炸,也容易炸膛,你们试验时一定要小心。”
“最后靠火药量和燃烧时间,就能确定引信的长短和攻击距离。”
赵与芮千叮万嘱,让匠作局小心,这些工匠,可都是他的宝贝。
现在这种开花爆炸弹加上木管引信,在赵与芮这批工匠面前,已经是属于技术含量比较低的了,远比研发雷贡容易很多。
唐波听完后,当场就表态,最多半年就能研发出来。
“先别吹牛,不着急,咱们都是有时间的。”赵与芮笑道:“诸工爱卿和匠师、炮手们的安全最重要。”
他这会才三十一岁,刚刚三十出头,正当壮年,有的是时间。
“多谢陛下。”众大臣还是非常感动。
转场时,赵与芮还是比较激动的。
有了木托炮弹,再进一步改进成会爆炸的木制引信炮弹,大宋朝的火炮无论射程,准确度,和威力都是数倍的递增。
到时一炸一大片,对骑兵冲锋也能造成强力的伤害。
配上燧发枪后,宋军在野外都可以随便打蒙军了。
可惜很快下个场地让他有些微微失望。
转场的地方是大宋制造膛线的地方。
原本膛线十五世纪才出现,但到十九世纪才大规模装备各国部队,原因当然就是膛线不好弄,准确说,是优质耐用的膛线不好弄。
赵与芮当年也提过几个建议,工匠们也一直在朝这些方向研发。
以目前的工艺水平,最简单最容易操作的也就是刮刀法。
刮刀法即用一根比枪管内径略纫略小的钢棒,在它的特定部位刻挖一个槽,安装一块硬质合金钢片,钢片上有一条或二条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