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火炕
陈母到家就先给陈父喂了一个肉包,吃完了包子去灶台给陈父煎药。
现下快入秋了。
陈父伤了,田里是由陈母与李莹和小二来干,每年都要交粮,若是粮不够交是要罚银的,眼下手上宽裕倒是不急。
城里卖糖水栗子的人越来越多了,李莹家是最贵的,索性交于了陈母卖给老客混些铜板就行。
因着一下子买了两头牛村一时村里众人都议论纷纷。
那大贵家的定是藏着宝贝营生呢
李莹二人上山时便有村民亦趋亦步的跟着,小二倒有些急了
“阿姐,他们跟着咱们当真厌烦”
李莹让他别急,就是他们知晓甘蔗又如何,总归是不敢卖糖的,倒不如让人给自己干活。
“文春叔” 李莹对着跟着自己的带头人喊了一声
那人嘿嘿一笑尴尬的直摸胡子
“本意是明日去找您的,今儿个您来了也是巧的,一起吧”
这一番话说的文春叔一头雾水。
他是上次同陈父一起上山的其一,家住村尾,是个粗壮的汉子,同陈大贵交好。
文春叔带着几人跟着李莹去了甘蔗林,没对他人介绍甘蔗直接开口“我在城里寻了个好差事”
指了指甘蔗跟他们说拔一斤给2文,洗净砍段即可。
众人一喜立马就动手干活,其中狗子娘也在“草儿,这活计村里其他人能干吗”
李莹点头“若在其他山头瞧见此物都收”
又怕有人起异心“此物万万不可藏私,若人贵人发现可是要处罚的”
此话一出有那想法也都不敢了。
若李莹是土生土长的人怕也不敢私自造糖。
有人干活自己丢人得歇着,如今她每5交300斤糖就行
她还和李晟提过这蔗糖不仅能干吃,煲汤,菜里提鲜,还能泡水中和缓急,生津解渴。
这里的糖提炼不纯干吃甜中发涩,只能做糖酥糖食。
李晟一个商人自然知道蔗糖的价值,她只需干活拿钱就成。
到了傍晚这山上的气候骤降,李莹抱着胳膊觉着冷。
这才发觉已是秋天了,冬天这里没有保暖设施怕是不好熬。
给村民结了工钱嘱咐只需每日申时送来就行。
李莹私下问了小二,往年冬天大家都是在自家熬着过。
田里不用上工,冬日雪大,不到万不得已没人出门。
有钱人会烧炭火取暖,穷人家则是烧柴火。
陈父歇息几天感觉自己好多了,但架不住陈母念叨多数还在卧床休息。
听见李莹说的盘炕抗寒沉父激动的就下了床,他要去找里正让村里人都能保暖。
不是他善心泛滥,只是年年都有人死在冬日令人唏嘘。
里正问李莹怎知盘炕之事。
陈父早已和李莹串过话“草儿,她在城里听过一个贵人说过”
里正眸色渐深,认真点了点头,这要是真能成,冬日普通人都能好过些。
思此他带村里泥瓦匠先去了陈大贵家盘炕。
而他正坐在桌前研墨
李莹和泥瓦匠细细细细讲了一下这盘炕就是由土垫、也就是黏泥厚厚的抹成就形成了小炕,然后夯实,再在洞里烧火,这样不用起夜再添柴火能暖很久。
泥瓦匠一听就明白的做法,李莹还让他们在房中砌了一个土灶。
冬日定不想出门烧饭。
三个房间都盘上了炕,还搭了个牛棚。
牛棚里盘了个地热,也是炕的原理,偏低牛可以窝在上面歇息睡觉也不怕被冻着。
虽说李莹现在还住着土房,但那是表面上,在屋里都铺着砖东西一应俱全惊显富裕。
泥瓦匠进门都还咂舌了一番
财不外露,树大招风。
就是旁人觉得你发财了,你也不能让人看出来你到底有多少。
这又不是法治社会,在一众破落村里起一个大房,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盘炕很快一天就能干完,泥瓦匠一家一家盘了起来,也有那舍不得银钱的不要盘炕里正也随他。
有人拔甘蔗了,小二和李莹就整日拾柴火存着。
也摘了很多野果野草给牛过冬。
柴火需得晒几日才能烧,要不会起大烟。
秋收的时候,陈父下了地,李莹小二也下地帮忙。
有牛干活陈父也轻松不少,干起活来都是惬意的。
那王婆婆家的眼红李莹家有牛“哟,这才几日都用上牛了,真真是今非昔比了,哪里像我们,还得自己干嘞”
“王婆婆,你家怎的不用牛?是不欢喜用吗?”李莹笑意不达眼底。
王婆婆一噎“哪里是我不欢喜,我家哪像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