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集《佛说四十二章经》
脱染污水流而入清净大海,这过程中要离开以下众多的障碍:
(一)不触两岸:木头不能碰触左右两岸的岸边,若碰触两岸,则无法前进。
(二)不为人取:盗贼在河岸两边会夺取木头,若被盗贼所夺,则木头也不能入大海。
(三)不为鬼神所遮:河岸边有山神、树神,木头若被鬼神的神通力所遮障,它也不能入大海。
(四)不为洄流所住:木头不能进入漩涡中,若入漩涡中,只能在原地打转,就无法前进。
(五)亦不腐败:木头的材质要有耐久性,不为水所腐化,木头若腐败,就会破碎不能使用。
木头若能通过这众多障碍的考验,就能从生死的河流中,进入真如法性大海,受用种种的功德庄严。佛陀讲完这巧妙譬喻后,他合法说:
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修学圣道是在具足无量无边烦恼罪业与生死的身心中,生起道心,若要把道心转成功德庄严,在这过程中须离开以下的障碍:
(一)不为情欲所惑:
情欲是指前面所说的不触两岸,藕益大师说,众生有贪着有与贪着空两种情欲,贪着有的人欢喜修福报,他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等善业,结果却被善业所召感的富贵安乐果报所障碍;有些人贪着空,经常从假入空,对十法界假名、假相、假用的因果法则不加以观察,有时就会忽略业力的力量。所以明朝时很多修禅大德,因经常修空观,故不欢喜求生净土,藕益大师对这些人提出警告说,修空观虽对身心世界有调伏力,但也不要忽略阿赖耶识中,尚有无量无边的三恶道业力种子,尚未得果报,我们不能忽略这业力的潜伏功能,因此应该先求生净土成就圣道,这样会比较安稳。所以若执着空性也会有障碍,容易使人退转。菩提心若能远离有相福报的执取,或空性的执取,这即是不触两岸,不为情欲所惑。
(二)不为众邪所娆:
藕益大师说,邪是指邪见,我们不要被内心的邪见颠倒所障碍,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人取、鬼神所遮。《瑜伽师地论》说,众生有两种邪见:
(1)增益见:这是非有计有,五蕴的身心世界有剎那剎那生灭的功能,如色法有质碍的功能,受有领纳的功能,想有思想的功能,行有造作的功能,识有了别的功能,这些功能中,本身并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而我们却捏造出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这我爱执即是增益见;本来没有,却捏造出有,这即是增益见。
(2)减损见:这是有计非有,有些修空观的人起邪见,认为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因果法则本来是存在的,若有业力即一定要得果报,这因果的召感性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真理,但起邪见的人忽略了因果的存在,这即是有计非有的减损邪见。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要远离增益与减损两种邪见颠倒。
以上情欲与邪见两种恶法要远离,以下有两种善法要成就:
(一)精进:
精进即是不为洄流所住。在修行过程中要勇猛强悍,不能有懈怠退缩之心。
(二)无为:
这是不腐败。在修行中,不论遇顺境、逆境皆能安忍不动。吾保此人,必得道矣。若能远离情欲与邪见的恶法,成就精进与无为的善法,这是修学圣道成功的主要因素。
从这一章可理解到,修行是从一个充满烦恼与业力的身心世界,开始向上修学,西方上帝说,一切众生出生时就有罪业,这是对的。我们刚开始修行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从负的开始,所以木头到大海的过程中,不是碰到左边、右边,就是碰到种种的障碍。
这一章意思是说,一个人有障碍,这还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内心要有精进与忍辱的特质。修行是一种逆水行舟,不论出家已有多久,只要不进步就是退步,修行不可能保持在原点,所以要让自己不退步,就要不断做定课,一定要今天比昨天进步,明天比今天更增上,必须要求自己不断的提升,不论内在的观照智慧,或身口的外在行为,皆要不断的增上,这是成功的重要秘诀。
其次,自己要能安忍,当逆境来临时要忍得过去。
以前我读佛学院,我们的教务主任在新生训练时,他在黑板上写一个熬字,老法师说,佛学院的修学重点是对一切能熬得过去。后来我发觉这个熬的修学很重要,如我刚读佛学院时有三十几个同学,毕业时只剩下六个,因为有些父母反对他们读佛学院,于是只好回去;有些人身体出了状况,他也回去了;还有些人因内心起了烦恼、邪见颠倒,他也回去了。我个人觉得安忍很微妙。
《楞严经》曾对忍辱讲出重点:不随妄转,即能转物。在修行中,若遇到人事、身体的障碍,这时不随妄转,心不动,你继续做自己的功课,老实的拜佛、持咒、研究经典、修止观。当你不随它转,本来自己已是山穷水尽,根本无法解决这障碍,若你能忍过去,它自己会起变化,不随妄转,即能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