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提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7集《佛说四十二章经》

第7集《佛说四十二章经》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议第八面,第九章、返本会道。

本经的修学宗旨是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世间五欲果报虽有快乐的感受,但夹杂着贪欲的烦恼,所以五欲果报是躁动不安的。而透过本经法门的修学,所成就的快乐果报却是寂静安稳的,因此这种果报在所有快乐中是最为殊胜的,这离欲寂静是修学佛法所追求的目标。

如何达到寂静呢?住大禅定,降诸魔道。我们要使这念扰动不安的心安住在大禅定的境界。什么叫大禅定呢?这主要的内涵有两个:

(一)甚深见:

这是透过智慧的观照,观照这念分别心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们内心所累积的无量无边的烦恼与罪业,都是假借因缘所生,所以它的本性是毕竟空。透过我空、法空智慧的观照,使这念心从有相的分别,达到离相清净的意境,这时内心会产生坚定不移的理解,深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

就是说我们这念具足烦恼与罪业的心,它是因缘所生法,故是毕竟空;诸佛的万德庄严是因缘所生法,所以也是毕竟空。因此我们这念分别心的体性与诸佛菩萨清净心的体性,究竟是没有差别。从这种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甚深见,我们就建立了修学过程中很重要的大乘信心,相信无量无边的烦恼与罪业是可以消灭的。

(二)广大行:

依止这清净的信心,我们开始发动持戒修定修慧的广大行。透过如法的持戒,调伏身口的魔道,这魔道是指罪业,因持戒而消灭杀、盗、淫、妄的种种罪业。进一步修定,这是透过对佛号或持大悲咒的专一安住、相续安住,调伏内心的魔道。总之,透过持戒与禅定的广大行,降诸魔道。

以上是把本经的修因与证果,做了大纲的说明。

前面的几章书是说明断恶的方法,在恶法未生之前,加以预防令不生;对已经生起的恶法,应该如法的忏悔消灭,以下的几章书是说明修善的方法,第九章的返本会道,是说明修智慧的方法。我们如何契会般若之道呢?这要返本,我们在研究一切缘起法时,要把一切法的根源找出来,这个根源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透过回光返照我们一念心性,契会般若之道。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佛陀在这里讲出修学圣道的两个不同方法:

(一)博闻爱道:

博闻是能广学多闻,蕅益大师解释这广学多闻,虽广学多闻但不能随文入观,只是强记名言,作为一种口耳之学而已。这种广泛学习而不思惟消化,不能转成内在的观照智慧。

他为什么愿意这样博闻呢?因他爱道,是出自于对佛法的爱乐追求。换句话说,他并非出于离苦得乐的动机,只是对佛法一味的好乐而已。蕅益大师说,这种好乐追求是一种心外求法,是以攀缘的心来研究佛法。以攀缘心来广学多闻,结果是道必难会,只能成就一种知识,虽知道名相义理,但心中不能生起观照调伏的力量,所以无法契会般若之道。

(二)守志奉道:

如果修学佛法是有远大的志向,蕅益大师解释这志向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把佛法当作宗教看待,而不是当作一种学术,因为宗教是为解决生命的种种问题,而学术只是知识的研究,这与解决生命的烦恼无关。

所以修学佛法一定要有想离苦得乐的念头,追求生命增上的目的。依止这样的出离道心来奉道,奉道是依教奉行的如法修学,则其道甚大,所成就的般若之道,会因守志奉道而增长广大,内心会从虚妄的分别心,渐生起道的功德力量。

以上说明成就般若波罗蜜的重要因缘。

天台宗智者大师,对般若波罗蜜提出教观双运的说法。虽然天台宗的教法广泛谈到五时八教,但智者大师说,学习五时八教时要依教起观,修观是天台宗的特色。他把宇宙万法分成三大类,若观照以下三个法界,皆可悟入诸法实相:

(一)佛法界:观佛法界是观察诸佛所成就的功德庄严,如诸佛有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及种种的神通三昧,这是观察佛法界,以佛的功德庄严为所观境。

(二)众生法界:观照众生在生死流转中所累积的烦恼障、业障、报障,众生因有种种的烦恼而造作种种的罪业,故六道众生有种种的差别果报。

(三)心法界:这是观照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性。

智者大师说,佛法界境界太高,观察诸佛功德的意境太高深;众生法界太广,众生烦恼障、业障、报障的所缘境过于复杂广大。所以智者大师说,若要成就般若法门,如法的了解生命真实相,最为简单扼要的方法是观心法门。就是在研究经论后,以经论的义理来观察这念心,如是就能知道生命的真实相,了解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种种差别相。

这要如何观心呢?智者大师提出空、假、中三观,所谓的观照现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