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集《佛说四十二章经》
然我们对诸佛菩萨的功德不能马上成就,但内心对这功德具要有好乐心,否则很可能会堕于二乘种性,因为你对大乘佛法不生好乐,对诸佛的甚深功德,对度脱苦恼众生,完全没有好乐心,这样子堕于二乘种性就麻烦了。
就是说大乘菩萨从自受用解脱的角度,也修无常观、不净观、苦谛观,以调伏内心对三界果报的爱欲,但他同时也思惟诸佛菩萨甚深功德,而生起好乐心、追求心,所以他是有所破坏,有所建设,这是不共声闻法的地方。因此这里的断除爱欲是指断除杂染的爱欲,但对于清净法的爱欲也应同时生起。
以上这一段是广大行,依止出离心、空正见,生起广大戒定慧妙行,调伏心中我见颠倒及爱欲烦恼,成就四果的受用。
第二章 断欲绝证
前一章是事相的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有它的因与果,前一章的因果是清净的因果。这一章是讲非因非果,什么是非因非果?
从甚深见所观察的真理是断欲绝证,心中没有五欲的杂染法,也没有果证的清净法。在道法上,没有欲望,也没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等果证的差别,那是不生不灭的平等法性,这称为道。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前一章的道是一种因缘所生法,可透过你的造作修持而出现果报,故是因缘所生法;这一章的道则是非因缘所生法,是宇宙间本来就存在的真理,造善时它是如,造恶时它也是如。
出家的修道人在有为法的修持上,首先要断欲去爱,断欲去爱是指持戒与修定。起初要持戒,奉持佛陀的戒法,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作,断除身口二业的爱欲。进一步要修习禅定,调伏心中的攀缘心,对治意业的爱欲。总之,透过持戒与修定,断除身口意的爱欲。但这时心中我见、法见的种种颠倒都还存在,所以更进一步要修智慧。
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我们应该了解遍计本空,依他如幻,通达我空、法空真理,觉悟不生不灭的无为法。识自心源偏重在断惑,达佛真理,悟无为法偏重在证真,所以前面是破恶,这里是生善。
如何修断恶证真呢?所谓的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呢?以下开出三个次第:
(一)内无所得,外无所求:这里以唯识的观法来做解释,修唯识观起初的资粮位就是修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唯识学认为修空观所对治的是遍计执,不是对治依他起,因果的法则是不能破坏的。修空观所破除的是心中的名言与颠倒。
在对治名言的过程中,唯识学分成两个次第:
(1)外无所求:这是对治所取相,所取是外境,对治所取相是外空,外境是毕竟空。对外境的毕竟空,唯识学是观诸法如梦,这是无常观。有时我们的颠倒是外境所引生,譬如善业强福报大者,容易生起常见的颠倒,这时要观想自己今生所受用的福报,无论是身体的健康,美妙的眷属,及广大的财富,这些都只是暂时存在,当死亡来临时,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所以自已要经常思惟死亡的到来,当死亡来临时,它会把今生所有的受用完全破坏。所以外无所求是破除所取相的执着。
(2)内无所得:破除对外境的执着后,其次要断除内心的执着。内无所得的观法,唯识学是观心性无生,这心的颠倒主要是名言,观察自己心中的妄想是由相状所引生,这相状是依他起性,是由业力所变现的种种相状。善业强者,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所取到的色声香味触法,如眼睛所见、耳朵所闻,皆特别殊胜美妙;有些人过去生中有罪业,因为这个罪业,他六根所取到的相貌是卑贱苦恼。这相状无论是善相或恶相皆不能消灭,佛法的空观不能消灭依他起性,若消灭依他起则是断灭见。所以依他起要保留,因为它是因缘有,我们所要断除的是颠倒有的遍计执,也就是自己依止相状所安立的名言,这些名言应该要破除。
什么叫做名言呢?如在光线不足的黑暗地方,见到一条绳子,这绳子是依他起,不能说它没有,但你的眼睛见到绳子时,心中却出现蛇的影像,这蛇即是颠倒有,是自己心中所捏造出来的,自己认为这是一条非常可怕的毒蛇,牠会伤害我。这些概念名言都是自己所捏造出来的,这一部分要断除。
所以这里的内无所得是破除心中的名言,观察这些名言是自己的妄想因缘所生起。以上是对治能取相,对治能取着的这念心的名言,这是内空。因此先修外境的空,再观察内心的空。
(二)心不系道,亦不结业:前面的内无所得,外无所求是资粮位菩萨的如理作意,这里是加行位菩萨的修行,他在长期如理思惟的熏习之下,由生转熟,内心任运不刻意的安住在戒定慧圣道上,他也不造罪业,因为已调伏烦恼,没有烦恼也就不造罪业,所以他内心是任运安住在圣道上,他不必刻意系道。这是形容加行位菩萨对圣道已渐渐相应,道法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