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风向大变!
,他不但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的学问,而且更精于治水,以疏渠利民为已任。
在实际历史上的洪武六年、洪武七年(1373--1374年)任工部尚书,洪武七年曾任礼部尚书兼任工部尚书。
在这个时空,因为赵翥实在是太能干了,朱元璋根本舍不得把他按照原历史送到江西治理水利工程。
因此,赵翥的工部尚书一直干到了现在。
嗯?
一直在默默观察现场局势的李善长,看到工部尚书赵翥突然为刘伯温说话后,眉头微微一皱,有些不悦的眨了下眼睛。
可回过神意识到这里是朝堂后,李善长立刻恢复了脸上的笑眯眯,但他的心中就却掀起了无边的波澜。
[搞什么鬼?]
[赵翥这老儒士不是一向保持中立的吗?]
[怎么会主动掺和到刘伯温的事中?]
[难道这老东西像下注了,主动给刘伯温示好?]
工部尚书赵翥(zhù)可不知道自己的这位同僚内心的活动这么活跃,他脸上带着激动的笑容,对着好奇的文武百官们解释道。
“太子殿下说刘元德为大明提供了一种新式的军器作坊,其实是有些不准确的!”
“真正意义上来说,刘元德对我们大明的铸铁以及相关产业,进行了一次彻底的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N
不少文武百官对于这个新词比较好奇,但都理解它的表面意思。
更有和工部尚书赵翥熟悉的官员问道:“赵大人,具体是怎么回事,你快说吧!”
“好!”
工部尚书赵翥也不再买什么关子,清了清嗓子,将他从刘畾提供的那份图纸上所得到的部分感悟说了出来。
“因为要为这次北征,尽快提供一批可靠的火枪。”
“陛下特意让发明火枪的刘大人的长孙,刘元德去主持生产工作。”
没毛病,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大家点了点头。
“可是,刘元德却觉得,我们工部作坊的生产方式很落后,生产效率也非常低下,完全达不到他心中的标准。”
“这也怪不得赵大人啊!”
有好事者为工部尚书赵翥打抱不平。
“是啊是啊,经过蒙元一朝,加上后期连年征战,懂得宋朝军器生产方式的人,早就被消耗的差不多了。”
“现在我们能恢复到这种程度,已经是很不错了!”
“诸位大人说的对。”
工部尚书赵翥拱起手来朝那些仗义执言的同僚表示感谢,随后继续说道。
“作为大明的工部尚书,我岂能坐在这个位置上空食大明的俸禄?”
“因此,我一直在不断的查找现存的古籍,想方设法恢复我们原本的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