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前朝的一则消息
“你这个消息挺灵通的?从哪听来的?兵部还是通政院?”乐正阳虽然任礼部尚书,还管理外事司,但兴致缺缺的他很少过问外藩事务。而外事司的文件,更多情况下是直接交给皇帝或太子的。
“东宫。”阎良弼回答道,“而且是武安侯发来的急件,外事司文件里也有。身为礼部尚书,你连这件事都不知道?”
“外事司的事务我又不过问。”乐正阳不感兴趣倒是其次,关键是外事司郎中压根不理自己,只想着把自己的东西送到御书房那边。
若不是自己清楚官制,还以为外事司是独立的衙门。“得了,反正这事儿让兵部操心得了,我还得看看今年的议程。”
天命五十二年,礼部要办的事情并不少。科考事宜,可能都算是容易办成的那一类了。
“你先忙你的,我可走了。”阎良弼离开了礼部衙门,随后便入了东宫。此时的皇帝还没理政,而是将大部分政务交给了太子的班底。
六部九卿之中,除了礼部和工部是皇帝的人,剩下的衙门,几乎没有不是太子党的,除了都察院。独孤信是难得的“清流”,
由于独孤信的请辞,都察院暂时由左都御史齐荣暂代,至于新的人选,吏部那边还在铨选。
不过,这天的东宫气氛并不算和善,因为外事司的最新消息已经传到了这里。急件称,来自法兰克的使团,已经抵达了广州,并请求朝廷的朝见。
若是乐正阳在这里,肯定又要大骂这些泰西人“蛮夷也”,根本不会理会。但外事司的官员认为,我朝有必要与之交涉一番。大兴并不举海禁之策,但仍然限制绅民的远洋航行。
尤其是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泰西人出现在南洋的海面上时,一部分官员认为这是从西洋来的海寇,应该以海禁策封之,尤其是限制内地人民与他们的交流。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泰西人信奉所谓的“景教”,倡导所谓的“天主至上”“不敬祖宗”,这些玩意对兴国士大夫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认识性颠覆。
在钦天监和太医院,也存在着些传教士,他们是为数不多被允许留在京师的泰西人。他们的思想能被人们所接受是一个未知数,但这些人有大用处。
比如说,泰西人精通制造火器和大炮,特别是斯维里埃人,他们向兴国提供了一种新型战术,即所谓的“线列线”。
但是,这种战术对一支军队的火器装备率、枪炮性能和兵员素质要求很高,因而除了“京师六卫”,几乎没有什么适用性。
“这群西人一来就没什么好事。”一些官员连忙道,“二十年前,斡罗思派出了使臣来到了京师,结果转手就与我朝作战。好在我朝天兵神速,才将这些蛮夷驱逐出去。太子殿下,臣以为,理应将这些法兰克人驱逐出去,永不得入。”
“臣附议。”
“臣亦附议。”
面对着部分官员的提议,太子殿下显得有些犹豫。毕竟,这些法兰克人船上虽然带了武器,但并没有向我朝官民行不法之事,若是强行驱逐,很可能演变成武装冲突。
至于另一派官员,则默不作声,似乎对这种事拿不定主意。
这时,阎良弼站了出来,提议道:“臣以为,这件事应由陛下裁决。”为了防止意外,阎良弼的建议是让皇帝决定,无论出了什么事,也都不会是太子的擅自行动。这番话,还是得到了太子的赞同。
只是,到了养心殿内,太子就看见了极度混乱的一幕。门口尽是些杂物,地上也都摆满了不少奇奇怪怪的东西。
更要命的是,这地方怎么还有核桃皮儿呢?太子见状,还以为小皇后作了什么妖,刚要进去,便发现皇帝正在休寝,“睡得安详”。
前几日,独孤若雪已经入了宫,并直接跑到了养心殿休息。这实在是不合规制,但考虑到有几位先帝也确实怎么做的,朝臣们倒不敢指摘些什么。
尚宫大人本来是派人来教导礼义的,结果这小皇后学的实在是太快了,虽然还有些生疏,但就是三天的工夫,便有了皇后该有的礼仪姿态。
至于现在的独孤若雪在做什么,那便是在床上磕着瓜子,好在没扔到地上,但那个小桶,已经快要满了。“皇后?”太子还不太适应喊独孤若雪为“母后”,显然还是把她当成了小姑娘。
“不好意思,这两天有点乱了,我会收拾的。”被太子抓包嗑瓜子,独孤若雪露出了难为情的脸色,然后在太子的注目下,连忙收拾好自己的袋子,然后又拿了些玩意儿来。
养心殿外的宫人们见状连忙赶来收拾,但实在是太杂乱,过了好一会儿还没收拾完。
独孤若雪在打扫中,皇帝也醒了过来。本想着给少女一个“早安吻”,却看见自家大儿默默地在旁注视,便有些迟疑了。
不过,太子赶快接过了话头,以避免方才的尴尬,同时也要说起正事:“父皇,来自外事司的消息。法兰克使团,已经抵达了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