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康仪斋
康仪斋(1906-1954),湖北恩施人,地方社会贤达。
康仪斋自幼聪敏好学,爱好广博,民国十五年(1926)在恩施南郡中学毕业,民国二十年考入武昌艺专学习音乐,民国二十三年艺专毕业回恩施,受聘于恩施县立小学任教,民国二十五年任恩施县民众教育馆首任馆长,民国二十六年在恩施县政府财政科供职,任股长,民国三十五年初兼任红庙米厂厂长。
康仪斋自小酷爱艺术,悟性亦佳,3岁便开始临写晋、唐名家书帖,对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乃至汉隶魏碑,勤练不辍。他对音乐也特别偏爱,尤其喜欢京剧,不仅学会生、旦行当的表演,还能掌鼓、操琴伴奏。为遂其志,他邀约同伴徒步去武汉求学,考人武昌艺专学习,毕业后就职于恩施县立小学,教音乐与国文。他任县民众教育馆馆长时,为发挥民教馆职能,常组织书画展、演唱会、故事会、书画社、京剧社、南剧票友班、棋社、扬琴班等社团活动,宣传讲卫生、讲文明,反对吸食鸦片。
抗日战争胜利后,恩施许多京剧爱好者公推康仪斋承头,成立了恩施平剧”研究社。康出面从北京聘来一姓夏的兼职平剧教师,排练了《捉放曹》《玉堂春》、《二进宫》、《黄鹤楼》等戏,不定期对社会公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促进了恩施戏曲文艺的发展。1949年上半年,康仪斋以其扎实的书法功底所写的“要自由要民主要和平”、“反饥饿反剥削反压迫”(北大学生口号)两巨幅标语牌,立在再次西迁恩施的省府大门左侧老干训团处,字迹苍劲雄健,一时风传全城。同年11月,恩施解放,进川路过恩施的四野部队因慕其名,还专程请康为部队书写招兵广告。以后,恩施县人民政府、专员公署及“老万年”、“福兴和”、“李钧记”等大型招牌、商号均请康书写。其时,康仪斋书法名噪一方,请他写字者络绎不绝,他的字到处可见。康还藏有许多名帖名画,如姚勉之的水墨山水画,孙福田的画屏,左宗棠、尹寿衡的字帖等,解放后一并捐给了恩施县文化馆和恩施军分区文工团。
民国三十年,国民政府搞立法委员选举。湖北省政府将恩施、巴东、建始与宜昌的秭归、兴山划为一个选区,并只给一名立法委员指标,恩、巴、建即推举通晓中国文史诗词、精通中医与佛学的饶举人(饶凤璜)出任,而宜昌地方则以名人屈原故里为由要推选一名绅士,因意见相左,一时难以协商裁定。恩施方即公推康仪斋前往秭归协商。康欣然受命,只身前往。他在秭归县参议厅从容不迫、如数家珍地介绍了饶凤璜的学识和人品,更豁达大度地当众挥毫书写屈原经典诗文和颂扬屈原爱国精神的巨幅横批,落款“饶凤璜敬题,康仪斋敬书”。那奇文共赏的内容,浑厚隽秀的书体以及恭敬的颖识,令在场的七老八贤无不折服,于是统一意见公推恩施饶凤璜出任立法委员。康仪斋以其见识和襟怀,力排异议,为恩施争得了荣誉。
康仪斋为人宽厚豁达,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抗战初期,为修恩施机场,康安排民工工棚、伙食和医疗,与民工同吃同住,直到机场竣工。抗战胜利后,他利用任县财政股长之便,多方奔走筹措,办起恩施县简易师范,还极力支持各私立学校,为当时私立清江中学、志成小学等解忧排难。
康仪斋一生不奢浮名,乐从实业。抗战胜利后,恩施红庙大米加工厂因省府回迁武汉、资金紧缺而停业,康为民生计,疏通关系,筹措资金,组织燃料,购销稻谷,很快恢复了生产,既解决了城乡吃饭问题,又盘活了城乡物资交流。解放后,他兴办企业,带头认购国债,在社会上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1954年,政府将康仪斋移至沙洋国营场保护起来,康在农场十分活跃,还在假日编戏演出。同年,康病逝于沙洋农场马良镇。
①平剧:京剧早期的称呼。民国时期,北京称北平,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