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范腾霄
范腾霄(1883一1952),字瀛艖,湖北利川人,民主革命人士。范腾霄身材伟岸,豪爽健谈,喜京剧,善游泳,5岁入学,7岁读《诗经》,天资聪慧,人称“神童”。他从叔父范渐陆学习9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中秀才。次年春,又以优等成绩考入省文普中学。因开学延期,他旅费用尽,不得不投笔从戎,在黎元洪营中任文案兼国文教师。任中,范腾霄白天以黎为师学习军事,夜晚则为黎讲授《高等修身学》、《经国义谭》等书。
光绪三十年春,范腾霄考入将弁学堂,次年随该校并入武昌高等学堂。毕业后,他任二十九标见习士官,常与士兵一同议论时政,深受拥戴。同年,他结识革命志士刘静庵,渐成莫逆之交,并力荐刘于黎元洪,使之得以入伍。范与刘等共同组建革命组织“武库”、“科学补习所”。光绪三十二年“日知会”成立,范首批加入并成为会中骨干,继又动员南路学生500人入会。
光绪三十一年冬,范腾霄官费留学日本商船学校,习驾驶,后经宋教仁引见孙中山,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湖北分会交际干事,成为在日同盟会与湖北日知会之纽带。宣统元年(1909)他入日本横须贺海军炮校,再入水雷学校,参与《湖北学生界》、《汉声》等留日学生杂志编印工作,常与刘静庵等湖北革命党人书信往来,并购买《民报》、《革命军》等报刊4000份寄回湖北,宣传革命。
宣统三年十一月范腾霄回国,二十六日抵武昌。当时,汉阳已失守,形势十分严峻,范起岸便疾走军务部,二十七日即披尘参加军事会议。会上,范极力反对放弃武昌、东攻南京的主张,并陈述武昌可守不可弃的理由,得与会者赞同,从而确定了誓死保卫武昌的战略决策。张难先在给范腾霄的一封信中称赞说:“此一举事不朽矣!”二十八日,范任都督府副官兼海军参谋长。当天夜里,范腾霄至黎元洪住所,见黎行装停妥,正欲出城,因问道:“不是决议死守武昌吗?何以弃城逃跑!”黎执意要行,卫兵亦举枪相向,范急出告张振武、邓玉麟、甘绩熙、丁复等,共责黎不轨行止,并由甘、丁二人看守,阻黎出逃。十二月一日凌晨,都督府中弹起火,黎元洪在一片混乱中乘机逃往葛店。范闻讯赶至王家店附近见黎,黎把致英俄领事并袁世凯的信函交范腾霄,令他火速送往。范腾霄自此开始参与停战议和事宜。
民国元年(1912),范腾霄任将校补充团副团长、讲武堂监督,同年冬,赴京任参谋本部上校科长,民国七年再次留学日本海军大学,民国十年回国,任海军参谋本部参议及海军教育主任。民国十三年,他以京官索欠薪代表的身份赴洛阳见吴佩孚,吴以上宾之礼相待。十月,他随吴参加第二次直奉战争,任军事参议、海军副主任、海运舰队第一队司令并代总司令职。民国十四年后,他先后任东北海军学校教育长、襄阳道尹、北伐前敌总指挥部高级参谋兼军委参谋处海军科长、施鹤七属清乡主任、南京总司令部上校参谋兼陆军大学教官,民国三十五年任国大代表。民国三十六年,范腾霄任汉口私立法学院教授,从此专事教育,先后在育杰中学、海军学校、交通学院任教。范曾主编过《海军季刊》杂志,著有《甲午海战史》、《万国海上权力史》、《辛亥革命实录》。新中国成立后,范曾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2年7月,范病逝于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