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提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恩施人物 > 第57章 魏武英周之瀚

第57章 魏武英周之瀚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魏武英(1882-1956),字仲衡,湖北建始人,中国早期铁路建设专家,实业家。

魏武英自幼聪明好学,被家乡在京官员王晓宋选送到北京的湖北会馆读书。光绪二十六年(1900),魏由官费被派往日本铁道专科学校留学。在日本留学期间,魏结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

在日本的10多年里,魏武英结识叶恭绰,引为好友,叶恭绰也是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者。孙中山成立临时政府后,叶出任交通部部长。叶对魏一生影响颇大。民国二年(1913),魏武英回国,任孙中山的秘书,协助制订《中国铁道建设十万里计划书》。南北和议后,他在交通部任职,参与创办《铁道时报》,并兼北平铁路管理学校(即今北方交通大学前身)教习。魏武英对山西省煤炭运输亦有所研究,在任教期间,他撰写了《山西路段计划书》,因此为叶所赏识,后被调任吉长铁路局局长及吉敦铁路工程局局长,负责修建吉长线、吉敦线两条铁路。由是,魏武英举家迁往长春。

民国十七年北伐战争中,军阀张作霖占领北京,非常欣赏魏武英,并邀请他到交通部任职。魏回到北京不久,张作霖却被日本人暗杀,魏武英全家迁至天津法租界定居。魏武英迁住天津后,与好友怡和洋行的华经理协商共同开办了上海昆明酱油厂。酱油厂在上海投产后,生意红火,很快成为国内知名品牌。抗日战争爆发后,魏武英的日本同学华北交通总裁字佐美宽尔邀请魏武英出任伪职,被魏武英拒绝,他说:“我不能做见不得儿女的事。”

魏武英靠接受良好的教育,从鄂西山区走出,深知教育对改变人的命运的作用,因而他非常重视教育,特别是对子女的教育。魏在北京任职时,经人介绍与湖北同乡、清末举人司缉亭的女儿司韵芬结婚。婚后,生四女二子。长女韦君宜(魏蓁一),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编辑出版家。在长春时,地方除了一个四等的铁路小站和一些职工宿舍、一所学校外,别无他有。魏武英依靠从北平铁道管理学校带去的学生,在长春车站附近办了一所小学和一所职业中学,并从北京等地延请名师为学生上课。长女韦君宜在北京叔叔家里读完小学二年级后去长春,入了当地的铁路子弟小学三年级。为使儿女们接受良好的教育,除了正规的学校授课外,他还为两个女儿请到了长春最好的英文、日文和古文老师担任家教,曾称长女之文笔颇有《老残游记》的风格。

京津沦陷后,魏武英到了上海。其间,他一再躲避日本人请他做官的纠缠。当时,上海昆明酱油厂已被日本人接管,改名为“中华酱油厂”。随之,家族生意也日渐衰落。他将二女魏莲一安排到震旦大学继续上学,韦君宜则与同学一道前往延安。

新中国成立后,魏家将全部书籍献于毛泽东主席图书馆,凡古董、文献、书画、产业都捐赠给北京市政府。北京市博物院还为其立了专户。魏武英于1956年病逝,享年74岁。其晚年曾撰写《东北铁路交涉回忆录》,可惜书未成,人已逝。

周之瀚

周之瀚(1883一1966),湖北宣恩人,辛亥革命志士。

周之瀚少年求学于凤山书院,勤奋好学,博学能文,以第一名人庠。宣恩知县深爱其才,将其转入速成师范深造。他18岁师范毕业后,在驷营小学任教,常科师结友,谈论国事。光绪三十二年(1906),周之瀚赴省考入两湖总师范。在校期间,由吕复介绍加入日知会,开展革命活动。两湖师范毕业后,他积极宣传革命思想,认为“国内专制,仇杀党人;如不革命,将作外人之牛马”。

辛亥革命前,周之瀚经牟鸿勋介绍,参加孙武组织的共进会。首义革命成功后,周之瀚任湖北军政府政事部内务局副局长,主持局内日常工作。内务局改为内务部后,他被提升为副部长。未几日,汉阳失守,黄兴退出武昌,黎元洪离城,各机关在职人员多数逃散,唯独周之瀚所主之内务部除部长冯开浚离部外,一人未散,共相死守。武昌危急之时,黎元洪出走后,刘公以总稽察的名义誓守武昌,旧军官拒绝接受命令,孙武与刘公意见不合。周之瀚以大局为重,奔走相劝,并说两雄相猜即非民国之福,解决了刘、孙之间的矛盾,加强了阵地防守。

战事停止后,市民回城,米粮、食盐缺乏,周之瀚与军务部商量,借米数千石,解决居民生活问题。同时,各省援军数十万,云集武汉,加上汉阳失守,金库如洗,财政异常困难,周之瀚派员分赴各处筹措,得解急难。

周之瀚在内务部时,原配早丧,鳏居5年,同乡介绍有一廉姓女士为伴,周说:“革命未成,何以为家?待共和告成,始议求凰。”周之瀚一腔乡情倾注故里。他十分关心家乡光复大计,当得知驻防营管带李殿臣在施南首先反正而被绿营管带朱扬武派人杀害后,积极举荐都督委任智勇兼备的冯仁铨为施鹤安抚使。冯仁铨来到施南,采取调虎离山之计诱劝朱到省,然后瓦解其部。施南人民皆称赞周之瀚荐人有功。

民国二十五年(1936),周之瀚弃政从教,任湖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