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令望推辞道:“若论及恩惠,天下何人未曾受过魏将军的恩惠。永平三年夷族大举入侵,若不是魏将军力挽狂澜,收回常州,将会有多少百姓流离失所、无处安身。”
“原来如此。”柳承宣恍然大悟,“我记得您就是从常州被接回宫的。”
李令望微微颔首,思绪不禁回到了永平三年,在一片兵荒马乱中,是魏正初违抗了军令,带领官兵守住城池,收回故土,当时的他会想到自己抗旨后的下场吗?
“那么大人又是出于何种目的接连上书、为魏将军申辩呢?”李令望噙着一抹淡淡的笑,把问题抛了回去。
他在脑海里快速回忆了一下柳承宣的仕途之路,永平十年高中状元,进入翰林院后一直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既不结党营私也不投靠权贵,怎么会在这个关头跳出来 。
柳承宣坐直身体,恭恭敬敬地答道:“扬清激浊、废贪立贤、乃是臣子本分。臣与魏将军并无私交,只是看不过眼,才出此下策。”
“确实是下策。”李令望苦笑道:“我昨日见了父皇,仅是求他宽恕魏将军家眷,就被赶了出来,此事尚无转圜的余地,你我所为,不过是螳臂挡车、蚍蜉撼树。”
柳承宣点头认可,两人相对而坐,默默不语,最终还是由李令望打破了沉默。
“为今之计,靠我们进言是没用了,能在皇帝面前说得上话的唯有它,如果它愿意帮忙,事情就好办得多。”
“它?”柳承宣听得云里雾里,“它是谁?”
“一个神秘的组织,称作龙渊阁。”李令望解释道:“据说它权势极盛,甚至达到了可以干涉朝纲的地步。最重要的是,它的首领由皇上亲自任命,也就是说,这个人必定是一个能让皇上信赖的人。”
“我们去求他帮忙。”柳承宣一激动,声音都跟着高起来,“臣愿散尽家财,换魏将军安然无恙。”
“求不到的。”李令望遗憾地摇摇头,“龙渊阁只效忠皇帝,而非皇室,他们行踪成谜、来去无影 ,新上任的首领更是雷厉风行,不仅退回了吏部尚书的一千两银子,还把此事在民间到处宣扬,丢尽了吏部尚书的脸面。”
“那可是二品大员。”柳承宣大吃一惊,“难怪他最近屡遭弹劾,原来是有由头的。”
他埋首书案,不问世事,直到今日才发觉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的好处,然李令望不涉朝政,对朝堂之事却是面面俱到、了如指掌,不免令柳承宣暗暗钦佩。
“龙渊阁有恃无恐,一个吏部尚书算什么。”李令望轻轻一笑,“我还挺欣赏这位新首领的手段。”
就是不知,在魏正初一案上,此人是否与我想的一致。
趁着夜雪初霁,怀絮悄悄进了一趟宫。
梁朝的君主牢记前朝覆灭的教训,不允许宦官干政,而是额外重用了龙渊阁,这就使宦官的地位下降,在怀絮面前毕恭毕敬。
“奴才马上给您通传。”依旧是那个格外谄媚的老太监,他是皇上心腹,也是为数不多的知道怀絮身份的人。
“不着急。”怀絮掏出帕子擦了擦脸上的水,“你去吧。”
她闭上眼,把魏正初一案的因果细细理顺了一遍。魏正初的罪状零零散散列了一大堆,主要是和永平三年的一次抗旨有关,其余的基本是罗织而来,但抗旨一条本身就是致命的,十年了,皇帝仍然没忘记。
十年前是将功补过、皇恩浩荡,赦免了魏正初的罪,十年后旧事重提,可不会轻易放过了。
弹劾他的人是言官梅清,官位不高,胆子不小,想必背后少不了吏部尚书和内阁两位大人的支持。
这是一场精心谋划的棋局,怀絮睁开眼,破局的办法只有一个——掀翻整个棋盘。
“怀阁主,”老太监神不知鬼不觉地冒出来,“您请。”
两扇刻着精致龙纹的大门为她敞开,怀絮清了清嗓子,迈步走了进去。
门在她身后合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