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章
一听,瞬间激动,卫生局,这不是公、务、员吗,稳定且熬到退休不会再有倒闭这种糟心事,完全符合自己爸妈这代人的要求啊。
而且听这话说的,似乎不用考试就能进,好机会必须要抓住啊。
徐春蕾也觉得这个建议不错,能邀请林承远,就说明这位老赵能做主而且看得上他,去了也许能过得不错。继续留在设备厂,想要过的好,就得指望着赵河恢复刚进厂的做派,可自打几个人弄出的这些个狗屁倒灶的事,前前后后折腾了快一年,在这么看不见头的等下去,就怕赵河的脑子还没恢复,他们家老林先给别扭死了。
“去去,问问他们,怎么转过去,不行这个月就办了。”
林沛也跟着猛点头。
徐春蕾撸了一把她额头上翘起来的头毛,笑话她:“点什么头,你懂吗你。”
林承远听了妻子赞成的话,紧锁的眉头没有展开,反而沉默了一会,叹口气:“我再了解了解吧,也不一定非得去那。”
“老赵”提供的岗位离林家不是太远,又是坐办公室,天□□八晚六的坐班确实不错,听起来就是份神仙工作。
可这份差事千好万好只有一条不特别不好,那就是工资太少。曾经还有卫生局的人偷偷问过林承远的工资,知道后一脸羡慕连连感概还是企业好,局里发的那点工资虽然饿不死,但也吃不饱,害得他们老大岁数对象都不敢找。
林承远愁得睡不着觉,大半夜在床上翻身,偶尔还会跟徐春蕾抱怨两句:“我去这儿是真不行啊,才百十来块钱,够干什么的啊。你们那单位又那样了,咱们一家子真要指着这点死工资过日子,过不了俩月就饿死了。哎——要是你能去这个单位就好了。”
徐春蕾也天天为了服装厂要倒闭的事提心吊胆愁得睡不着觉,摆在眼前的这块大饼她又何尝不想一口吞掉。可人家老赵明摆着就是想找个文字秘书,她自己小学文化,又在厂子里做了十几年的衣服,脑子里除了前后片就是上袖子,现在能把老师教的那几个字认全已经不错了。
写文章?喝浆糊还差不多。
就这么考虑来纠结去,两口子满眼血丝,脑袋里也一团乱麻,白天黑夜的发愁,依旧没个决断。
直到某天下午,林家收到了一封朔安来信。
读了这封信后,所有笼罩在沈家人身上的焦躁和疑虑似乎都解开了,俩人似乎下了什么决定,眉目都舒展了。
趁着父母不注意的时候,林沛偷偷拿起那封信,一目十行的看了一遍。
信是小叔叔林承建写的,开头四五行先是将所有人问候一遍,连林沛这样一个小孩子也没有落下,字里行间看得出叔叔八面玲珑、面面具到的行事风格。
后面的文章则着重描述了他拉到了稳定的大客户,准备脱离原有的玻璃厂自己单干。当然,烂船还有三根钉,好汉也得三个帮,众人齐心协力才能做大做强这个道理他懂,所以他现在已经找了在单位同样郁郁不得志的姐夫一起挑大梁,原单位的业务骨干也让他挖来抓质量,万事俱备,现在就差有充足管理经验的大哥一起来帮他开张了。
当然薪资待遇也不用顾忌,除了工资以外,他还会分给家人们股份,让大家干着放心干的用心。
最后,小叔叔还提到,因为大哥多年一直在南城县老家居住,虽然送走了他们的外婆是功德一件,却始终没有到父母膝下承欢,每年仅仅是过年和清明那十几天的相处也颇为遗憾,如果能借着这次机会到朔安来,两位老人想必也会非常开心。
林沛遗憾的放下手里的信纸,感慨爸爸去朔安原来是个定局。
如果说前面许诺的高薪和分成还不足以让他下定决心,离开自己生活十几年的小县城,那后面来自爷爷奶奶的召唤就是绝杀。从小远离父母,对父母存在百米滤镜的林承远对这段话根本没有抵抗之力。
后来,在林沛不知道的时候,林奶奶把电话打到了林承远的单位里,深情讲述了自己有多么渴望早日与大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亲手为林承远做好的决定锤下最后一根名为“肯定”的钉子。
自此,林家再也没有讨论过去留这件事。
——
五一过后,林承远谎称自己身体不适,要住院调养,在单位办了病假,踏上了开往朔安的火车。
至此,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