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帖
“二郎来了多久,怎么也不叫人知会我一声?”黎蔓四下看看,见院子里只有两个洒扫丫头,其中一个在照顾廊檐下的舒舒,一个则在修剪院子那头的花枝。
她不动声色地打量了一眼面前的陆闻砚及其小厮来福,吩咐秋月:“去沏壶茶来,你苏叶姐姐也不知道跑哪儿去了。”
“有主必有仆,”陆闻砚笑了笑,“可别叫秋月去了,等会儿怕是会和苏叶一人一壶茶端上来,那可吃不消。”
看来是刚到自己这小院不久,兴许是苏叶派的小丫头还没赶上自己就回来了,黎蔓心里有了几分底,只点点头,“那便进屋说吧,二郎在这儿外面等着,仔细吹着风,下次不妨直接进屋里等。”
这话纯属客套了,自认除了腿疾以外无甚毛病的男子当然不会因为吹了点风就生病。陆闻砚心里觉得这话还是比较适用于自己面前这体弱多病的妻子,“你这院里的花花草草养得好,鹦哥儿也可爱,本还打算逗两句。”
说话间,苏叶提着壶茶出现,陆闻砚和黎蔓一边说话一边进屋。
“郡主刚从母亲那儿回来,怕是还没来得及服药?”陆闻砚言语恳切,“不如先叫你这两个丫头服侍着你先把药吃了。”
我现在才是不知道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黎蔓腹诽半句,不过对方的提议正中她的下怀,因此顺势应下。秋月把手中的木匣子放在桌上去拿丸药,苏叶上前帮忙倒些提前备好的温水,分工默契,看得出来很是熟练。
吃完药,见陆闻砚把小厮来福赶到屋外去守着,黎蔓思忖片刻,便让苏叶和秋月也都一同在外面候着。陆闻砚悠悠地开了口,却并非黎蔓所料上来直指账本一事:“说来是我自己疏忽,竟没仔细问过郡主这病,听闻圣上叫太医给郡主瞧过,可说过什么具体药方合适?也好叫咱们家的各处药庄帮忙搜罗搜罗。”
“宫中的太医和先父请来的各路郎中都看过,说来说去无非就是自幼体弱、先天亏空,”黎蔓自己久病成医,加之对此类话早已司空见惯,“说是具体药方好像也没特别管用的,就是滋补罢了。”
她无意在这件事上说太多,低头咳了两声,吃了药过会儿多半会犯困,黎蔓想快些应付完眼前的人然后自己歇下,遂折中一下,道:“那天二郎让来福去买书,可买齐了?”一边说着,一边起身去把搁置在自己书案上的那本《居士集》取来放在两人中间,自己复又坐下。
“来福前后叫了四五个人去,但等到第三个去的时候,谈着谈着那铺子里的人便翻了脸说不卖了,”陆闻砚伸手把桌上的《居士集》拿起来,随意地翻了几页,“至于其他铺子,京城里有卖《居士集》的除了陆氏还有三四家,有家卖光了,余下的蔡家和谭家,我让来福从这两家各买了一套回来。”
“那两家的我也一并翻过了,”陆闻砚神色淡淡,“蔡家的那套是上个月刚出的,刊工叫吴七郎,我记得这吴七郎自称是那吴六郎的后人;另一家的版式一直没变过,倒也没什么稀奇之处。”
吴七郎这种,既可能真是那唐人的后代,也可能是想要夸耀自己以抬高身价。但不管怎么说,既是都姓吴,汪求石的行为有了另一种说法。
黎蔓:“那大汉……有可能是自乱阵脚了。”
“至于马车,”陆闻砚似是想到有趣之事,笑了一下,“拿了本家的马车画像去,邻里街坊都说有些像,再向工匠一打听,确实是和本家从同一家定的。”
“而且那日我说错了,”陆闻砚摇摇扇子,“我回去后才想起来,那掌柜确实是远房宗亲,但也勉强没有出五服。”
有没有出五服又如何,黎蔓听着这话不算太明白,陆闻砚话锋一转,“不过他妻子有些意思……他妻子是母亲姨表的女儿。”
黎蔓对上他眼底的些许戏谑,觉得前面半句大抵是陆闻砚自儿个的打趣。她不接对方的话茬,只虚空点了点陆闻砚面前的书,“我翻了大半,看着似乎有在原有版式上剜掉的痕迹。”
时人制作书籍,多由负责刊刻的工人在木板上刻雕刻出相关式样,再让人于雕好的木板上刷上墨,后印于纸上风干。再由能工巧匠将那一页一页纸装订成册,便成书,陆氏书铺也是如此。
所谓剜掉,便是指有些书商在已经刻好的木板上剜去部分,以新的木料填充上去,刷墨印书时便会印出新木料上的样式。但好比破碎的瓷瓶难以恢复如初光洁,不仅被剜去部分的木板会留有痕迹,而且即使以新木料填充,多次印刷后的木板也难免出现涨板、留痕的情况,时人也依此作为分辨的依据。
“剜掉部分版式也不算没有先例,一来刊刻时出了谬误可以改正,二来是以后用来刻书时考虑避讳,”陆闻砚沉吟一会儿,“但郡主的意思,应该是陆家的这版集子,是用以前的书版改换牌记而成?”
书册牌记,除开刊刻该书册何时刻成,还会带有刊刻地点、刊刻者及其斋号等,是文人墨客辨别各种集子的不同版本的重中之重。部分书商会在购买他人书版或收集自家旧有书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