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席卷恒星系
形太空“船坞”来到了四号行星轨道,理论上来说,如今的这里应该算得上是目前虫族的大本营。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在零的规划中,未来在走出恒星系之前,这里都会是虫族最大的资源集散中心,从所有殖民地收集到的资源,除却自身消耗之外,都会被运送到这里。
如果有可能的话,零还希望能够在四号和五号行星之间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轨道,让这个虫族目前的主基地变成环绕恒星运转的“小行星”,这样的话,通过控制自身的速度,就有可能达成如同彗星一般在特定时间掠过各个星球这样的效果。
当然不是说让主基地本身去这样做,而是说来自各个行星殖民地的运输舰队,或许可以利用这种方式,通过恒星引力做出细微的调整,从而巧妙地将资源运送到这里来,而不必费太多能源。
这一点对于那些处于星系边缘的星球来说更是如此。
在五号六号和七号三颗气态巨行星的环绕轨道之上,一共有10颗达到流体静力平衡从而呈现球形的卫星,其中五号行星有四颗,六号和七号行星各有三颗。
其中体积和质量最大的,无疑就是五号行星的二号卫星,它的质量达到了惊人的0.68奥瑞,基本可以与一号行星相媲美。
而其它九颗卫星,最小的也就仅比“月球”小上一丝而已。
它们是虫族向星系外围殖民的最主要目标,除此之外,那些大质量不规则天体也在目标之内,只不过优先级要靠后的多。
之前,零已经派遣虫群向五号行星轨道之上的四颗卫星进行了初步的渗透,事实上在看不见的地下,大量负责收集星核能源的毯状虫族能源单位在这里蔓延,而在更上方,虫族挖掘者同样在大规模活动,一点点地将有价值的资源掏空。
这里和恒星之间的平均距离足有九亿公里,来自恒星的光芒抵达这里都需要五十分钟!
想要在它的表面收集来自恒星的能源,倒也不是不行,但是比之那些岩质行星来就要差上太多了,若是再算上抵御极端温度和维持自身生存的消耗,便有可能会得不偿失。
因此在零的计划中,这只是一个备用手段。虫群在这里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来自星球内核的热能!
对于这些岩质卫星所环绕运转的气态巨行星,零也不是没有对它们动过心思,但是很遗憾,如今的虫族没有能力在它们头上动土,而且也没有有效的方式去利用这些主要成分为氢和氦的物质。
总的来说,得不偿失,且没有意义。
如果有一天,虫族能够让物质和能量随意转化,或许它们能够在虫群这里派得上用场,只不过很可能到了那个时候,零也就看不上这点了。
相比起眼馋这些可望而不可及的巨大天体,还不如扎下根来让地表地下渐渐一体化的虫族能源单位更加强悍一些,吸取能源的效率更高一些来得实在。
虫族自从进入太空以后,能源单位经历过几次大的变动。
最初在奥瑞之上适用的与植物类似的能源结构,无法适应“月球”之上的温差环境,因此萨斯利用从章鱼人那里得来的科技对此做出了针对性的改进,这便是
在虫族登陆二号行星,将视野投向距离恒星最近也是能源最为丰富的一号行星之时,却发现自身能源单位对这种程度的温度耐受能力无法适应那里的环境,因此,便有了
同样的,在四号行星之上,为了应对地表的强酸性环境和随时有可能降落下来的强酸雨,萨斯再一次费了大量时间对它们进行了改进,这就是
在之后不久,达格斯天马行空一般地提出了解决虫族利用地核能源的方案,很快,在四号行星之上,地下能源虫毯诞生,并与地表原本的能源单位建立通道,成为了一个覆盖整个软流层以上地表的巨大能源网络!
这就是最近的一次有关于虫族能源单位的改进,然而这并不是极限,因为这个最近的能源体系,对于星核能量的收集和利用仅仅停留在最表层而已,连九牛一毛都不如。
那些蕴藏在星核深处极其庞大的能源,对于趴在软流层上方“吸血”的虫族来说,可以说是近在咫尺,因此零又怎么能不觊觎?
可惜虫族需要研究的重要项目太多了,即便是有着达格斯分担压力,两只脑虫也很难忙得过来。
因此对于能源单位的再次升级,迟迟没有等到时机。
说起脑虫,达格斯在独自负责虫群发展之后展现出了自己的天赋,虽然比之对于虫族的一切都如数家珍般的萨斯还是有一些差距,但是萨斯专心研究的时日里,在它的领导下,整个星系内部殖民地都在极速发展。
它还顺带地将地表能源运输通道完成了一次优化,进一步降低了其能源消耗,主观能动性极强。
它已经不再需要零去操心,确实能够独当一面了,而达到这种程度,它足足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学习和实践!
单纯从这方面来说,脑虫和一般智慧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