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斩草除根(4k)
“想要从根上破坏北元人的部落模式,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我们要做的是在漠北大规模推行种植牧草,以及圈养牲畜的模式。”
杨宪看着朱元璋和朱标,接着开口道:“朝廷方面则是提供牧草草籽,以及其他各种耕作工具,同时派出专业人士对他们进行辅导,培养他们的耕作能力。”
杨宪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北元人从原本的游牧生活模式,转化为和汉人一样的农耕生活模式,牲畜也由原先的放养改成如今的牧场圈养模式。
这样一来,草原上的这些牧民们将会彻底受制于这片土地。
而正是原先粗放的游牧生活,这才造就了之前那批天下无敌的草原铁骑。
杨宪这个方法,等于是延续了之前羊毛贸易的思路策略,只不过由于如今已经打下了漠北,因此这一次做的更加彻底而已。
朱元璋听了杨宪的话后,点了点头,笑道:“杨国公此计甚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样一来,北元人过习惯了安逸的生活后,再想回去就不容易了。”
“到时候,就算他们想要反叛,也没有这个能力了。”朱标在一旁补充道。
“好,好,杨宪你做得非常好!”
朱元璋哈哈大笑,他是越想越高兴。
曾经的元朝之所以强大,正是因为他们简单的生活结构。
这种简单的生活结构虽然粗糙,可最终却能在塞外苦寒之地存活下来,靠的就是自然优胜劣汰。
这样一来,一代代过去。
存活下来的北元人,天生就是强大的战士,就连妇孺也比中原这边的那些书生力气要大很多。
再加上后天锤炼出天下无双的骑射之术。
这才成就了当初的上帝之鞭,横扫中原,乃至欧洲。
杨宪这么做,对他自己来说是三赢的局面。
大明朝廷从此不用再担心草原人民反叛,少了这个心腹之忧。
草原人民从此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不用再像以前那样,随草而牧,朝不保夕。
杨宪则是能够因此赚取大量的功绩点,美滋滋。
杨宪等朱元璋和朱标消化完这些消息后,接着开口道:“除了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还得改变他们的文化,也就是将他们彻底汉化。这一点,由于前元本就有让族人学习汉文化,有这个基础在,推行起来阻力会少很多。”
“然后有一点要做的就是汉蒙通婚,让汉人娶草原上的女人。这样经过三代左右,将再无反叛可能,因为到时候草原人已经彻底融入我们之中。”
杨宪提出今后所有蒙古人必须学习汉族文化。这包括学习汉语、汉字、汉礼、汉服等方面。这些要求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同化政策。杨宪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蒙古人逐渐放弃自己的民族特征和身份认同,而转而接受汉族的文化和思想。
为了让这些蒙古人尽快和汉人同化,不会对明朝生出反叛之心,杨宪还提出一个建议。
那就是在一段时间内,禁止蒙古族内部之间的通婚,规定蒙古族的女子必须嫁给汉人,蒙古族的男子则必须成为汉人家庭的上门女婿。
私下里尽量减少蒙古族人之间的接触,让他们完全融入汉人的家庭当中。即使有一些蒙古遗民带有反叛情绪,也无法联系到自己的同族,计划自然无法成功。
把整个蒙古族人全部打散,分批分流进入全国各个城市。
同时派出一批汉人进入漠北,进行开荒。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汉族文化的同化能力非常强大。当年强大的北魏就是硬生生被汉族同化消失在历史当中。而这些长时间学习汉族文化的蒙古人,很快就会彻底融入明朝当中。他们不仅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还会穿上华丽的汉服,还会遵守汉人的礼仪和习俗。
他们的子女也会完全认同自己是汉人,而不是蒙古人。这样一来,蒙古族的文化和血统就会逐渐淡化和消失,而汉族的文化和血统就会逐渐强化和扩大。
杨宪将自己制定的整个漠北草原改造计划,逐条和朱元璋讲解,同时着重讲了其中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事情。
“当然这些事情,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慢慢消化。目前整个漠北草原刚刚归附,还需要那些前元贵族,和部落首领们,稳住局面。”
“只不过要把他们移居内城,做好监控。”
杨宪绝对不会让蒙古族人再重新治理草原,因为那样做虽然短期内有利于管理稳定,可从长期看,将不利于民族融合。
“皇上,整个漠北草原需要进行大改造,需要大量的基础建设,需要规划建设一座座新的城池”杨宪越说,双眼的光芒就越亮。
因为穿越过来的他,清楚知道,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
兔子之所以在战后满目疮痍的大地上,能够快速发展,仅仅了几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