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
碧波推着小木船缓缓靠近湖的另一岸,那里人声鼎沸,摆了好几个摊子。摊主使出十八般武艺,卖力地叫卖,远远看过去好像卖的是灯笼和竹制玩具。
舟舟和盈盈两个小姑娘一时兴起,闹着要过去看看。
祝昭却眼前一亮,瞌睡来了就有人送枕头,商机这不就不请自来了吗?
祝思来把白衬衣的袖口挽到手肘处,轻身一跃跳到岸上,把船头的草绳在岸边的木桩上头紧紧拴了好几圈,才放心地把两个孩子抱下来。
脚刚刚沾到地面,舟舟和盈盈就手牵手迫不及待地往卖玩具的摊子跑去,大人们在后边扯着嗓子大喊:“慢点儿慢点儿。”
摊子不大,但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竹制玩具,竹蜻蜓手一撮就旋转着飞上了天,竹风车的扇叶被涂上了鲜艳明亮的颜色,风一吹就吱呀呀地转。
不过最精致、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竹制的俄罗斯套娃。
俄罗斯套娃最外层画着一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穿着蓝色的俄罗斯传统服饰,圆圆的脸蛋红扑扑的,像是饱满多汁的红苹果。
“妹妹你可以把套娃拧开。”摊主含笑着提醒眼前的小客人。
“哇塞,真的耶!”舟舟依言拧开最外层,发现里面竟然还有一个一模一样的小姑娘!
她不信邪地把套娃一层层地拧开,打开一层还有一层,最后得到了七个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娃娃。
舟舟长这么大还是头一回见到这种玩具,她水汪汪的眼睛写满毫不掩饰的渴求,让祝思来和周云瑛忍不住缴械投降,认命地询问起摊主套娃的价格。
这套俄罗斯套娃在祝昭书架上起码摆了十几年,对她来说早就不新奇了,反倒是旁边摊子上正在做灯笼的老爷爷吸引了她全部的注意力。
老人家一脸沧桑,脸上密布的皱纹如沟壑纵横,一条条一道道都饱含着岁月的痕迹。他局促地冲两个小姑娘笑着,手上却一点不停歇地把竹子削成薄薄的篾条。
灯笼摊上的灯笼有好几种,把整个摊子挂得满满当当。其中数目最多的那种工序稍微有些复杂,需要用篾条密密地编出灯笼的框架,糊上宣纸或细纱后在面上作画。
还有些拳头大小的则更简单,只需要用竹片搭出正方体的框架就行了,里面不需要放蜡烛也用不着多牢固。
祝昭在意识空间里指挥舟舟:“舟舟,你离那个老爷爷稍微近点,但也不要太近免得不小心伤到你。”
舟舟听话地蹲在离老爷爷五步远的地方,抬头冲老爷爷露出一个乖巧的笑容。
祝昭皱着眉观察老人家的步骤,其中要编织出框架的那种学起来难度太大,就算祝昭学会了,一时半会儿舟舟也学不会。
所以祝昭一开始看中的就是拳头大小最简单的那种。
“你打算靠卖这种小灯笼赚钱?”阿尘抱膝坐在蒲团上,好奇地问。
祝昭眼里心里只有灯笼,无声地点点头。
小灯笼原材料是竹子和纸,易清县农村几乎家家屋旁都会养一丛竹子,就连三号家属区所在的山头半山腰都有好大一片,生长速度还快,一遇到春雨就噌噌噌地长。
至于纸一般用的是宣纸、细绵纸、单光纸,只要稍微上心去寻摸,要买到也不难。
但易清县的人大多只会在元宵节的时候买个小红灯笼应应景,别的时节一般不会买,单论顾客数目这一项就大大的不妙。
阿尘一番好心摸着下巴替祝昭考虑:“小灯笼成本低廉,原材料也易得,但你们能做出来的这种,顶多卖个两三块,买的人也不一定会很多,怕是赚不了什么钱。”
怕干巴巴的语言没有什么说服力,阿尘又祭出了他的神器——一块不知道什么材质的板子。
他把小灯笼的样式和价格录入板子,又输入了易清县人流量最大的地方作为售卖地点。板子不出一秒就给出了结果,除去成本,一天只能赚不到五十块。
阿尘的考量的确在理,但祝昭从一开始就没打算采取最传统的方式,直接把东西带去街上叫卖。她想要另辟蹊径搞出盛大的场面吸引顾客主动来买。
祝昭胸有成竹狡黠一笑,冲他眨眨眼睛:“我可没打算平时卖哦,到时候你就等着瞧吧。”
*
竹海之行圆满结束,一行人玩得不亦乐乎,可惜国庆假期不剩几天了。
像这样无忧无虑的日子也就小时候这么几年,想着小孩子难得放假,祝昭也大发慈悲地给舟舟减少了一部分学习内容。
舟舟现在的学习进度很快,会背的唐诗也超过了三十首,二十以内退位减法也顺顺利利地学会了。
但祝昭却没有打算让舟舟这么早在人前显露自己的天赋,三岁的孩子会背三十首唐诗固然算得上聪明,但不够震撼。
等舟舟能背出三百首唐诗之后,这样一个小人儿在大家面前把三百首唐诗一气呵成地背出来,那不把众人的眼睛珠子都惊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