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三更)
熟客们知道云娘做的糕点果子味道好,见又出了新品,忙上前来瞧。只见那竹牌子上写着:蟹壳黄 ,一文一只 ,九文十只。
探头往里一瞧,只见是一个个金灿灿胖乎乎的小烧饼,尝一口,更是了不得,酥酥脆脆,里头还带着馅儿,真是越嚼越香,越吃越想吃,三五个下了肚,还不见够。
这时,云娘远远瞧见踱步而来的石老夫子,笑着招呼道:“石夫子,您来啦!新出的蟹壳黄酥饼,可要尝尝?”
“顾娘子的果子,老夫怎能错过。”石老夫子把头一探,“吆,这烧饼做的小巧,给我来五个尝尝!”说罢,就在一旁长桌上坐下。
这石老夫子是隔壁碧山书院的老学究,如今也是云娘茶摊的常客了。
云娘忙亲自上了一碟烧饼,三个咸口、两个甜口,又盛了一碗绿豆粥:“这烧饼有些干,您就着粥吃。”
石老夫子往桌上一瞧,只见这烧饼个个状如螃蟹,色泽金黄,捋捋胡须点头道:“果真是如煮熟的蟹壳一般。”遂伸手捻了一个入口尝了尝,顿觉口齿留香:“妙哉,妙哉!”
石夫子一口气连吃了三个,又喝了半碗粥,才放下碗摇头晃脑起来:“未见饼家先闻香,入口酥皮纷纷下。停车下马疑相问,玉人笑指蟹壳黄。”
旁的茶客听了,笑道:“石老夫子好雅兴,吃烧饼还能吃出诗来。”
石夫子哈哈大笑道:“此饼甚好,甚好!”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云娘的蟹壳黄烧饼竟一时间远近闻名起来。就连那原瞧不起路边摊的乡绅富户也派了小子丫鬟赶来排队购买。赶路的客商更是一次买上几包带着路上慢慢吃。
连着七八日,不消两个时辰,每日三百个蟹壳黄准一售而空了。
这可把小春芝高兴坏了,向云娘出主意道:“这烧饼如此好卖,娘子何不每日多做几个?定能卖完的。”
云娘对她这小财迷样喜欢的紧,伸手捏了捏她越发圆润的脸蛋,笑道:“俗语说’物以稀为贵’,咱每日限量三百个,那排不到的自然第二日还来;而且武宁县人口不多,如今已经卖了七八日,新鲜劲儿一过,买的人就没有这么多了。”
春芝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娘子说的定有道理!”
云娘哑然失笑。
其实她心里还有一个想头。
如今正是深秋时节,院子里的银杏叶已然黄了,落了一地,云娘特地没有扫去,倒给小院子平添了几分秋意。
更难得的是,这银杏是棵老树,结了不少果子,洒落在地上,云娘心疼的很,早想抽出空闲来处理这些果子了。
银杏果营养价值高,可做白果粥、白果蜜饯、白果饼、椒盐白果等等,但有微毒,不可生吃。
这日下晌收了摊,云娘便带着春芝将树下的果子全捡了,再一个个去皮洗净晒干保存起来。
又顺手取了一些砸去硬壳,用清水洗净,再去膜去心,然后置于炉上煮熟。待沥干放凉后,再掺入白糖、蜂蜜合匀,装入洁净的小坛内、封口,腌渍两三日便是白果蜜饯了。
这蜜饯味香、甜,既可以当零嘴儿,也可以用来做糕点。
云娘打算过几日就做些白果糕点来卖。
要想维持住客流量,只凭一种爆款糕点是不行的,做生意便要“常卖常新”,经常更换品种,才能留住茶客的胃。云娘深知这一点。
于是,几日后,云娘又推出了新品——白果蜜饼,此乃后话。
只说第二日一早,云娘同往日一般带着春芝上街出摊,却瞧见街上不知何时多了几家买烧饼的,一瞧竟也卖的“蟹壳黄”!且价钱还更便宜。
云娘心中有些不齿:古往今来,不管什么行业,但凡是爆款,就总会有山寨的应运而生。在这没有商标没有专利的时代,这哑巴亏恐怕是只能吃了。
果不其然,有那慕名而来的客商,只知“蟹壳黄”的名儿,却不知哪家是正宗,听哪家叫卖的响亮,便去哪家买了;还有那贪便宜的,觉得反正都叫“蟹壳黄”,不如买便宜的尝尝,兴许都一样呢。
如此,直到当天酉时收摊,笼共三百个烧饼还剩了小一半!
气得春芝直跺脚:“娘子,这可怎么办呐?”
云娘想了想,递给了她十文钱道:“你去每家各买一个过来我瞧瞧。”
春芝虽有疑惑,仍旧照做了。
买回来一瞧,这哪里是蟹壳黄,分明是普通的烧饼!有的皮硬,有的馅儿少,更有的连馅儿都没有!
云娘心下微定,只道:“且等几日再看看。明儿咱先少做一百个。”
春芝心中不快,但也没法子,一晚上气闷闷的。
如今云娘对这个小丫头越发喜欢,虽她性子直爽,但也不乏聪明伶俐,很合云娘脾气。见她气闷,便想逗一逗她:“小春芝不要恼,明儿娘子带你买衣裳去可好啊?”
春芝一听要买衣裳,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