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小师叔和小姑娘
,午饭是吃了一间价廉物美的小饭馆儿,回的路上,换了一家祖传手艺的小巷面馆,老掌柜和老板娘都跟她很熟了,经常说要便宜些算钱,要不就干脆不收钱了,可是李宝瓶都没答应,说可能下次就要便宜了哦,只是一次次的下次,两家馆子也没这么个机会,久而久之,就只当是小姑娘在说客气话,不愿意让他们的小本买卖少赚那几文钱,只是他们其实都想笑,遇上这么个可爱又懂事的客人,他们就算再挣钱不易,也不会计较那点钱的。
于是老先生心情还不错,就告诉李宝瓶有个年轻人来书院找她了,先是在门口站了挺久,后来去了客舍放下行李,又来这边两次,最后一趟是半个时辰前,来了就不走了。
在老龙城下船之时,还在心中扬言要会一会李宝瓶的裴钱,结果到了大隋京城大门那边,她就开始发虚。
小姑娘觉得书上说岁月如梭、白驹过隙,好像不太对唉,怎么到了她这儿,就走得慢悠悠、急死个人呢?
一个眼睛里好像只有远方的红襦裙小姑娘,与看门的老夫子飞快打了声招呼,一冲而过。
陈平安仍是没有立即走入书院,问道:“如果我没有记错,负责大隋京城治安秩序的,是步军统领衙门?”
老夫子问道:“你要在这边等着李宝瓶返回书院?”
李宝瓶猛然转身,就要飞奔离去。
李宝瓶想了想,“比茅山主小一些。”
她去过长福寺庙会,人山人海,她就很眼馋一种用牛角制成的筒蛇,来这边的有钱人很多,就连那些比权贵子弟瞧着还要趾高气昂的长随仆役,都喜欢穿着染黑川鼠皮衣,混充貂皮裘衣。
————
不过换个角度去想,小姑娘把自己跟一位儒家书院圣人作比较,怎么都是句好话吧?
逛荡次数多了,李宝瓶就知道原来资历最深的宫女,被誉为内廷姥姥,是服侍皇帝皇后的年长女官,其中每天清晨为皇帝梳头的老宫人,地位最为尊荣,有些还会被恩赐“夫人”头衔。
她去过南边那座被老百姓昵称为粮门的天长门,通过运河而来的粮食,都在那里经过户部官员勘验后储入粮仓,是四方粮米汇聚之处。她曾经在那边渡口蹲了小半天,看着忙忙碌碌的官员和胥吏,还有汗流浃背的挑夫。还知道那里有座香火鼎盛的狐仙祠,既不是朝廷礼部认可的正统祠庙,却也不是淫祠,来历古怪,供奉着一截色泽光润如新的狐尾,有疯疯癫癫、神神道道贩卖符水的老妇人,还有听说是来自大隋关西的摸骨师,老头儿和老妪经常吵架来着。
老夫子摆手笑道:“我劝你们还是先进书院客舍放好东西,李宝瓶每次偷溜出去,哪怕是一大早就动身,仍是最早都要黄昏时分才能回来,没有哪次例外,你要是在这门口等她,最少还要等三个时辰,没有必要。”
书院只是象征性收取了些铜钱,每间客舍一天才十文钱,得知如今客舍入住不多后,陈平安一口气要了四间毗邻客舍。
李槐,林守一,于禄谢谢,陈平安当然也要去看看,尤其是年纪最小的李槐。
李宝瓶还去过皇城边上,在那边也蹲了好多个下午,才知道原来会有许多舆夫、绣娘,这些不是宫里人的人,一样可以进出皇城,只是需要随身携带腰牌,其中就有一座编撰历朝国史、纂修史书的文华馆,外聘了不少书手纸匠。
裴钱走得步伐沉重,尤其是过门之后,一段坡度平缓的山路,走得像是在下河蹚水,雪地跋涉。
不管袄还是衣裳、总是一抹大红颜色的小姑娘,搀扶过许多去烧香的蹒跚老人,帮站在树底下大哭的孩子,上树拿下纸鸢,
陈平安笑道:“只是同乡,不是亲戚。几年前我跟小宝瓶他们一起来的大隋京城,只是那次我没有登山进入书院。”
老先生着急道:“小宝瓶,你是要去白茅街找他去?小心他为了找你,离着白茅街已经远了,再万一他没有原路返回,你们岂不是又要错过?怎么,你们打算玩捉迷藏呢?”
朱敛只得独自一人去闲逛书院。
陈平安想了想,转头看了看裴钱三人,如果只有自己,他是不介意在这边等着。
这是朱敛离开藕福地后见到的
再绕着去北边的皇城后门,那边叫地久门,李宝瓶去的次数更多,因为那边更热闹,曾经在一座杂银铺子,还看到一场闹哄哄的风波,是当兵的抓蟊贼,气势汹汹。后来她跟附近铺子掌柜一问,才知道原来那个做不干净生意、却能日进斗金的铺子,是个销赃的窝点,售卖之物,多是大隋皇宫里边偷窃而出的御用物件,偷偷藏下来的一些个荷包香囊,甚至连一座宫殿修缮沟渠的锡片,都被偷了出来,宫廷岁修剩余下来的边角料,同样有宫外的商贩觊觎,许多造办处的报失报损,更是利润丰厚,尤其是金玉作、匣裱作这几处,很容易夹带出宫,变成真金白银。
山崖书院在大骊建造之初,首任山主就提出了一篇开明宗义的为学之序,主张将学问思辨四者,落在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