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开工准备
蒋其明动作很快,两天后俞珩就收到了颇为详细的名单,当然这几天他也没闲着,张悦璃给他拉了一个管理小组,这几天几人就在尽可能的完善俞珩提出来的一些管理办法。
不过说到底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管理工厂是真的毫无经验,好在这些年所受到的义务教育和发达的互联网让他至少知道一点儿21世纪优秀的,标准化的工厂都是怎么做的,这点点知识对还在起步中的民国人来说已经是极新鲜完善的理论了。
好的框架加上这些人丰富的管理经验,几天时间真的被他们搞出来有模有样地工厂管理条例,虽然在俞珩看来还是有些地方不完美,比较封建,但这都是管事们尽全力让步的结果了。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俞珩对张悦璃的这些人还是很信任的,别的不说,光是海归就有两个,这种高端人才回国之后不去北平沪上,居然甘心来这小小的燕城管工厂,不得不说这女人管控手下的能力真的很厉害。
对此张悦璃只想说,人都是我送出去读书的,回来了还想不给我干活,哪有这样的好事。
工厂的大致框架出来了,钱也到位了,电力和水力也通了,工人名单也有了,这是真的要开工了。
棉衣和火柴已经在赵平妻子联合的妇女工人的帮助下顺利的发放出去,燕城东西南北中零零总总已经撑起了八个粥摊,这些天花钱如流水,总算把燕城的局面弄得好一些。
街上行人慢慢的也多了,天气变好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心里有希望了,日子有盼头了,愿意让自己的心情放松一下。
厂子原先的老工人这几天更是一改之前愁苦模样,脸上偶尔也有了笑容,你别看工厂还没开工,钱也没有给他们发,可是新来的老板派人一个一个问了他们的名字,工龄,不远处的工厂也人进人出的,一派热火朝天的气象。
更别说,老板还是个大大的好人啊!
街口那老大的粥摊看见没,每天几大锅!不管是啥人,要几碗,都拿着老大的勺给人哐哐往里装,喝起来糊嘴!
烟厂的张大牛是工龄十几年的老人了,这么多年卖命工作,老婆儿子都有了,混到这份上了不还是感叹这辈子没喝过这么黏糊的粥?
刚开始这老工人听见粥摊还不愿意去,好面子,家里又没穷到那份上,窝窝头毕竟还是有的吃,何必去跟日子都活不起的工人兄弟们抢一口连米粒都看不见多少的热乎水儿?
就算他八岁的儿子跟着小伙伴去打了一碗,回来嚷嚷着一日两餐都要去,他还抄起棍子打了顿儿子的大白屁股:家里又不是少你一口饭,去跟人抢救济,丢他爹的脸!
结果现在也真香了。
张大牛活了些年,见过不少富贵人支粥摊儿,可这样的粥摊是真没见过,不往锅里加杂草石块,不一锅清水,不搞一锅送完就走要人大夜里爬起来排队生怕来晚了吃不上,而是直接把一个店铺盘下来,前面嗷嗷打,后面嗷嗷煮,城里几家米铺这几天是笑得合不拢嘴,一下子把一年的钱都赚到了。
张大牛第一次去的时候还故作矜持,没一会儿发现认识的几个老伙计都在排队,一下子坦然了,心安理得地拿出跟了他十年的豁口碗,打了一碗黏糊糊的黄米混白米粥,喝了一口,心满意足的嚼着米粒儿,又去排第二遍。
这些还不止呢!居然还给发棉衣!
张大牛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是在新老板派人来问话的时候,当时旁边还跟着同在烟厂的张羽,这位不仅是张大牛的本家大哥,平日里的名声在烟厂里是首屈一指的,工人们都很尊重他,原本被个生人问话大家自然有些抵触,有张羽做担保,此行风顺了很多。
冬日寒冷,原本也都是这样熬过来的,张羽来的时候后头还跟着两人,背着大麻袋,问完话后给了两盒火柴,火柴不算什么珍贵东西,特别是燕城就有个大厂,但是免费的却还是罕见,张大牛媳妇又惊又喜的接了过去,顺口问了另一个麻袋里是啥,对方也没瞒着,说是棉衣。
棉衣当然不是人人都有,自然要多问问情况,像张大牛这样还有老旧衣服穿的自然不行,给也是给那些全家凑不出一条裤子来的,不管怎样,实打实的棉衣还是发了下去。
而且这些事情都不是偷偷做,全都是大张旗鼓,一时间,几乎全城人都知道了新来的老板是个大大的好人。
这么良好的局面确实是张悦璃费了很大的心思的,其实救济想要做好,最主要的问题根本不是钱的事,张悦璃不缺钱,也确实花了很多很多钱在救济上。
单说救济可能不好听,但事实就是这样,半个月没开工,很多人家里已经接近断粮,为了把事情做好,以往的做法都是在粥里掺东西等等,保证能最大限度的帮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而那样好的粥,那样好的棉衣,是一定一定会有人来捣乱的。
而张悦璃的解决办法很简单,就是武力压制。
这个小城,平日里又没有什么大的纠纷,甚至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