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5集
4.捷克政府为了扭转过去过度依赖原经互会国家、特别是原苏联的状况,积极与世界各地区发展经贸关系。捷贸易政策的中心是“面向世界,开展多样化贸易,重点在欧洲”。自经济转轨开始以来,捷克逐渐完成了贸易的地区结构的转变,即从东方市场转向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欧盟国家的贸易已在捷克对外贸易总额中占有极大份额,2003年向欧盟出口占捷克当年出口总额的69.8%,从欧盟国家进口则占到捷克当年进口总额的59%。此外,经过多年的谈判和努力,捷克等十国已于2004年5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在对外经贸政策方面,将执行欧盟的共同贸易政策,并成为欧盟统一市场的一部分。
外贸在捷克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国内生产总值85%依靠出口实现。2020年,捷对外贸易总额为2862亿美元,其中捷方出口额为1501亿美元,进口额为1361亿美元。进口商品主要有:石油、天然气、计算机、轿车及配件、电信设备、机械设备、医药产品和器械、化工产品、铁矿石、载重汽车和家用电器等。出口商品主要有:轿车及配件、电力、钢材、机械设备、玻璃制品、木材、化工产品、轮胎、家具等。主要贸易对象为:德国、斯洛伐克、波兰、中国、意大利、法国、奥地利、英国和荷兰。
财政金融
据捷国家银行公布数据,截至2012年底,捷国家银行外汇储备为449亿美元。
外国资本
2011年,捷克实际吸引外资约23亿美元。1993-2011年,累计吸引外资1255亿美元。主要投资国为德国、荷兰、奥地利、英国、瑞士、美国。
文化艺术
综述
谈及捷克文化,必须提到捷克文学,因为这里诞生了卡夫卡、哈谢克、塞弗尔特、昆德拉等世界级文学巨匠。
捷克在20世纪曾有过两次文学艺术的繁荣,第一次繁荣是20世纪初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成立后,捷克出现了许多文学大家。比如人们熟知的雅洛斯拉夫·哈谢克(1883-1923)、弗拉迪斯拉夫·万楚拉(1891-1942)、卡·恰佩克(1890-1938),还有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捷克诗人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1901-1986)。“这一批捷克文学家一下子将捷克文学提升到了欧洲文学的高度,可惜这个文学进程被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
1938年,德、意、英、法四国首脑签订慕尼黑协定,命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纳粹德国,之后捷克斯洛伐克又进入了被占领时期。“但即便在被占领时期,捷克亦有出色的作家和作品。”红色经典《绞刑架下的报告》作者尤利乌斯· 伏契克(1903-1943),还有恰佩克、万楚拉,“他们都被德国法西斯杀害了,但他们的作品还是让人们感受到了捷克文学的存在。
第二次繁荣则源于20世纪60年代,那时有瓦茨拉夫·哈维尔(1936-2011)、米兰·昆德拉(1929-)、伊凡·克里玛(1931-)这三位并称为“捷克文坛三驾马车”的大家。“这些人在上个世纪60年代,比如我们现在会提到的‘布拉格之春’中以作家的身份发挥了特别积极的作用。昆德拉的代表作《玩笑》就是在60年代初出现在捷克读者的视野中的。”
1968年8月,捷克“布拉格之春”被镇压告终。“这时捷克文学重新跌落低谷。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时候,捷克作家还是用他们的方式让作品发出声音。”
语言
捷克语:以中捷方言为基础的标准语,也是官方语言. 捷克语使用人数近一千一百万人,属西斯拉夫语支的南分支。早期捷克境内通行教会斯拉夫语、拉丁语或德语,十三世纪下半叶时开始出现真正的捷克语文献。十五世纪初胡斯发起宗教改革运动的同时,也奠定了捷克语的拼音规则,对其他使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斯拉夫语都产生重大影响。捷克语曾是原捷克斯洛伐克的主要官方语言,与斯洛伐克语可互通。
礼仪
服饰礼仪:捷克人在穿着上比较讲究,正式场合都是西装或长大衣,天气寒冷时还戴帽,围较长较宽的漂亮的围巾,妇女爱穿具有传统风格的黑色或深红色裙,一旦结婚,男子就把羽毛从帽子上摘下来。
仪态礼仪:捷克人认为可以没有好衣服,不可没有好风度。他们不但在与别人打交道时谈吐文雅,彬彬有礼,而且独处时也不随便,对举止轻浮的人非常讨厌,对公众场合搂肩搭背的现象也没有好感。在家里,对长辈恭敬,在室外,扶老携幼者随处可见。
相见礼仪:现代捷克人绝大多数只有一个姓和一个名,即姓,名各一词或一节,为了与自己同名同姓而且身份又相近者相区别,有人还要加一个中间名。称呼时,一般称呼先生小姐。见面行握手礼。
餐饮礼仪:捷克人习惯吃西餐,也爱吃中国菜,尤其喜爱广东菜肴。在家里宴请客人时,往往在请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