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神攻略
也说不明白。
事情发展到现在,对方父母既然敢开这个口,而傅言也默许了,就是吃准了潮汐现在没有离开傅言的资本。
没有工作、没有钱、年过30 、爸妈像甩卖赔本货一样急于把她嫁出去。她敢在现在离开傅言吗?长达两年的失业把积蓄消耗无几,如果搬出现在傅言租住的房子,她连租新房子的押金恐怕都拿不出来。当然也不可能问爸妈要,爸妈是万万不会同意她此刻和傅言闹掰的。
面对分与不分,潮汐选择了逃避,几个月前,她开始用游戏来转移注意力。不知是天生聪慧还是这方面独有天赋,不管在什么游戏中她都能得心应手,渐渐的竟也琢磨出一条赚小钱的道路。一开始,她练号卖号,后来,代练也接。事已至此,她干脆在各社交平台招揽业务。
《主神攻略》是闺蜜揽槐推给她的。
“新业务,接不接。”对话框弹出闺蜜发来的文字。
潮汐点开app,是一款游戏。宣传文案大剌剌写着:大女主养成计划。
她展开游戏介绍:
这是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你可以选择攻略男神,获得财富与地位;你也可以选择独自成长,为了心中的理想而战斗。
这也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你的每一次选择,都会开启完全不同的故事线,请谨慎判断......
潮汐还没耐心把简介看完,就大概明白了,又是一款打着女性成长旗号的恋爱养成游戏罢了。就和前段时间流行的大女主电视剧一样,表面上女主一路智斗反派,攻破各种阴谋诡计,完成人生逆袭。而实际上,每逢重要关卡,总有男性角色出来英雄救美,辅助女主升级打怪。这样的情节设计表面打造了一个独立自主、智勇双全的女性形象,实际上还是在满足一众女性观众的“被拯救”心理。
与之相反的,在男性权谋影视剧中,女性角色顶多只占寥寥几笔,大部分时候充当花瓶,起到缓冲观众视觉疲劳的作用。连完整的人物内在塑造都没有,更不用说女性角色在重要时刻拯救男主这种情节了。英雄救美这个词,归根结底就是刻板性别印象。
女性为什么总在等待被帮助、被拯救?这种普遍心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又因何而形成的呢?
她又想到了自己,她难道不是也把傅言当成了拯救自己的稻草吗?因为失业而变得薄弱,变得仰仗他,期待他能给自己一个光明的未来,因为有所求,所以卑微,因为卑微,所以更容易被对方家庭拿捏。
潮汐被自己突然飞扬的思绪惊住,她不能再继续深究,那样只会徒增痛苦。她强迫自己回到游戏上面来。
为什么恋爱养成游戏也要找代练?这也太奇怪了。而且,让她一个30岁的姐姐去攻克这种小儿科的恋爱游戏,也太脑残了吧,姐姐早就过了沉迷恋爱的年龄。
不过,谁会和钱过不去呢?
这时,闺蜜揽槐却严肃地告诉她,这不是一款简单的恋爱养成游戏,揽槐也不知道具体要怎么描述它,它更像是一款以甜蜜恋爱为糖衣,里面包裹着的阴谋、陷阱、博弈、抉择的炮弹,总之,它只是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危险且复杂。
这么一说,潮汐的兴致倒是涌上来了。
在闺蜜的牵线下,她联系上客户,经过短暂的交谈,他们快速达成了合作。原因之一,自然是对方给出的报酬令她心满意足。
同时,她知道了客户为什么这么急于攻略后续的游戏关卡。这是一款没有存档功能的游戏,每一次失败都要重来,并且重新进入游戏时,故事进度都会相应提前一些。由于该玩家一次次的失败积累,导致游戏进程已经被大大提前,开局越来越难,她害怕自己再无脑操作下去,这个账号就废了。但她又实在不甘心舍弃这个账号,毕竟她已经在上面付出了时间、精力和情感。
于是,她想到了换一个更专业厉害的人来操作,或许能打开完全不同的局面。但鉴于这是一个新推出的游戏,还没有出现针对它的专业玩家选手,她决定找朋友推荐试试,于是通过揽槐,认识了潮汐。
既然对方在这款游戏里已经有丰富的失败经验,潮汐没理由不和对方交流一番,做做准备功课。
一开始,原玩家也只是把这款游戏当作简单的恋爱攻略去进行。然而当她沉浸式进入游戏,并经历多次被系统判定失败后,才发现故事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当她第一次进入游戏时,她以恋爱体验为目的,每当面临选择时,就单纯地根据系统给出的选择题进行操作,漫无目的地在游戏中享受你侬我侬的恋爱乐趣,等待系统下一次给出选择题,就这样轻松自然地循着故事线进行着。
然而很快,她就发现自己陷入的热恋只是一场甜蜜谎言,对方选择她只是为了利用她的身份完成自己的某种目的。系统以她未能识别出婚恋对象的真实面目为由,正量体质中的“判断”快速减分,最后归零,她被系统判定失败。
带着愤怒和不甘心,她第二次进入了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