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237 辽东布防2
还不如以前在这里放牧的草原部落。这些草原部落多年在这里放牧,因此对于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而我朝放弃此地百年时间,对于这里很多情况并不熟悉。这是第一个大隐患。”
“第二个隐患就是,辽河套地区已经是过了辽长城,没有了辽长城的防御。一旦碰到草原骑兵,那就是真正的面对面拼杀。在这方面我朝军队目前是落于下风。这样直接影响这三座新城之间的联系。”
“第三个隐患就是,虽然三个城市之间距离不长,但也有百里。因此我们要注意草原部落袭击支援的军队。草原部落常常使用这样的方法。看起来是攻城,但主力部队却在袭击支援的部队。”
“第四个隐患是,如何迁移人口到这些新城。辽东目前开荒如火如荼,对于很多新迁移来的人来说,他们在辽东并不缺什么。只要根据朝廷部署开荒种地,就不会饿肚子。对于他们来说,让他们去危险的新城,没有多少动力。结果新城建立有段时间,但除了朝廷派驻的军队之外,很少有百姓入住新城。如果没有人口迁移新城,那么这些新城只能是军队驻扎的地方,不会有更大的作用。”
盛应期看着侃侃而谈的底蕴,心中明白底蕴这已经是跃跃欲试。
要不然也不会想的这么仔细。
盛应期还真是想对了。底蕴对于去辽河套任职,真的是跃跃欲试。不仅仅是简单的跃跃欲试,他想要在辽河套建功立业。在辽阳有些政绩算什么,只要是有能力的官员,都能够做的七七八八。底蕴认为自己在辽阳的政绩虽然不错,但并没有完全施展自己的才华。
底蕴一直被人嘲笑文采不行,是不服气的。
所以一直想要做一番事业。
现在正好有了机会。底蕴虽然是读书人出身,但他却要给朝廷开疆扩土,让所有人看看自己的能力。
“那你认为应该怎么解决这些隐患。”
“第一,兵贵神速。在朵颜三卫主力在大宁西边的时候,在这三个城市中间建设必须的军事堡垒。下官还没有去仔细观察过辽河套地区,并不清楚应该在哪里设立军事堡垒。但按照下官的想法,每个堡垒大约需要三十个人到四十个人,存有足够的粮食。几个堡垒之间,隔一个建设大的军事堡垒,安排三四百人左右。平时可以抵御一些小部落的侵袭,需要的时候可以短时间之内聚集部队。只要我们动作够快,不需要两年就能够完成这个工程。到时候草原部落就再也不能随便进入辽河套地区。”
对于辽河套地区,盛应期也不是很熟悉。
虽然看了一些资料,但和实际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特别是大明朝不管辽河套快百年时间,也没有多少资料留下。
因此盛应期看向了旁边的杨镇。对于辽河套最熟悉的就是杨镇了。大明朝对于辽河套是失去了管理,但杨镇他们和朵颜三卫作战多年,地点就是在辽西走廊和辽河套地区。杨镇立马道:“底知府说的这些,是有办法完成的。太祖高皇帝开国之后,派兵驱逐蒙古人,打下了辽东。当时广宁后屯卫就是控制新建的阜新一带,辽河套南部就在广宁后屯卫的地盘。为了保卫辽西走廊和辽河套地区,朝廷在这一地带修筑了辽东边墙。采取的是依山因河编木为墙,或以木石交构作沟墙,有些地段挖深壕,山岭地区多以山险为边,以封堠传报军情。后来蒙古侵袭辽东越来越严重,几次都是几万兵马出动。”
“因为蒙古部队侵袭力度越来越大,为防蒙古侵袭辽东,朝廷利用山势与河流,沿防区边界扩建了原来的辽东边墙。这道边墙东起彰武新城东北,西至阜新新城,全长八十多里,总共设了十三个墩台。这些墩台以彰武高山烽火台为中心台,向西北方向分布。沿边墙建了四座边堡。其中最大的边堡南北长五十丈,东西宽八十丈,城墙坍宽五丈,高一丈半。这些边堡平时不仅可以屯兵储粮,还能够作为驿站。朝廷靠着这个边墙,抵御蒙古部队,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永乐年间朝廷撤了广宁后屯卫,把广宁后屯卫迁入义州,放弃了原来的卫所。没有了广宁后屯卫之后,朵颜三卫在辽河套地区是如入无人之境,之前建设的边墙、墩台、边堡都没有任何用处。百年过去,当年建成的边墙受损严重,大部分已经消失不见,只能看到一点点的痕迹。但仔细寻找,应该有当初边墙的设计路线。现在只要按照这个路线,重新修整辽东边墙,应该比设立几个堡垒有用。”
杨镇立马告诉盛应期。
辽河套地区原来是大明朝控制的。只不过朱棣时代开始,朝廷已经是负担不起军饷,开始往内地伸缩。奴儿干都司没了,辽河套地区也没了。
因此早年在这里的辽东边墙就没用了。
甚至很多已经风化干净,连痕迹都找不到。
但这就是一个基础。
当年大明朝就是靠着边墙,抵御强大的北元部队的。当年北元虽然被朱元璋赶回草原,但实力还是很强。动不动就能够出动几万骑兵。
但是看看现在,目前鞑靼部落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