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一九七九年。东北的冬天特别的冷,刚一入冬北风就开始呼呼地刮,刮的枯叶纷纷离枝,只剩枝条在风中摇出嗡嗡地声响。
入冬才半月有余,就已经下了两场雪。一场刚盖过地面,一场则有半指厚。
都说瑞雪兆丰年,但对于槐树巷口的杨家来说显然不是。
杨家正在遭受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
杨家年仅五岁的小女儿杨丽丽突然全身瘫痪了。所以说是突然,是因为杨丽丽从原本的健健康康到全身瘫痪,用了不足一个星期的时间。
丽丽起初是脖子疼,继而脚下发虚,一个矮矮的门槛都能将她绊倒,没几天,全身瘫痪不能动了。
杨父杨母吓得不轻,带着小女儿看遍了镇上的大小医院,都检查不出是什么病,后来杨母又带小女儿去了市里。
杨母的弟弟在市里住,同时又是医生,在市医院上班。杨母的弟弟带着姐姐和小外甥女,在市医院内科外科都看了个遍,还是没能查出病因。杨母的弟弟也很着急,留杨母多住几天,这几天他带她们几乎把市里的各大小医院看个遍,皆是毫无结果。最后又看了几家中医,抓了几幅汤药先回来吃吃看。
几幅汤药喝下去,丽丽的病情还是毫无起色。杨母决定不再等了,要带女儿去省城看病。去省城看病得先筹钱。杨家平日里没有积蓄。杨家一家七口,杨父杨母和五个女儿,只靠杨父一人每月二十几元的工资勉强度日。每月杨父的工资,还要给在老家山东的父母寄上三元,这是雷打不动的。
其实杨母早已做好决定,把家里养的两头猪卖了,大概能卖个二百多块钱,再让杨父去单位借几百,上亲戚朋友那再凑一些,大概凑个八九百差不多也就够了。
第二天杨母把准备过年时卖的猪提前卖了。抓猪时两头猪大概以为要杀它们,叫唤声响遍整个槐树巷,差点响彻云霄。
住在巷子最里头的贺婶,迈着三寸金莲,一摇三晃地来到杨家,杨母将贺婶让到炕头上坐。
东北的冬天室内与室外是两个世界,室外北风烟雪,滴水成冰,室内生着炉子温暖如春。
贺婶看着躺在炕上的杨家小女儿问杨母:好点没有?
之前贺婶两口子拿着麦乳精和罐头已经来看过了,她今天来是另有目的。
杨母摇头:还是一点不见起色。
贺婶便问:我听见你把猪卖了,是打算带闺女去大地方看病吗?
杨母:我想带她去省城医院看看,不能再等了,再把孩子耽误了。
贺婶:这话是,济早不济晚。我这有五百块钱你先拿着给闺女看病。
贺婶边说边从兜里掏出五百块钱来放在炕上。
杨母难为情:哪能让您拿这些!
贺婶:不多,这钱你尽管拿去花,不用急着还。给孩子看病要紧,你可别再急出个好歹的。
贺婶一向了解杨母的性格的,欠不得别人。
杨母很感动,这五百块钱给她解决了很大的难题,她不用再四处张嘴求人了。向人借钱是最让人难堪的事情。借的不止是钱,还感觉矮人三分,低人一等。
事实上这些年贺婶一直在帮她,让她避免处于这种境况中。
贺婶家目前是全槐树巷最有钱的。而杨家差不多是巷子里最穷的人家,吃饭的多赚钱的少。每每快到月底时,杨家的钱就不够花了,贺婶就会适时出现,拿个三块五块出来,正好可帮杨家度过月底。待到月初开工资,杨母立即把钱还上,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贺婶平时就爱来杨家和杨母唠嗑。杨母是家庭妇女,没工作,整天呆在家里。但杨母从来不闲着,养鸡养猪贴补家用。
贺叔出门做生意一走就是一天,贺婶一个人在家没啥意思,就拿着针线活儿来和杨母坐炕头上,两人边做着针线活儿边唠嗑。贺婶年纪大了,加之眼神也跟不上,只能做些小来小去的,比如补个衣服袜子了,缝个鞋垫了。杨母年轻,缝被子裁衣服纳鞋子,样样都行。一年前贺婶得了哮喘病,身体大不如从前,贺婶家的这些活儿便由杨母主动承包了。
现在丽丽病了,两人都没了闲唠嗑的心情。
贺婶问:去省城咋安排的?
杨母:我和孩子她舅带丽丽去。孩子她舅是医生,多少能找着些门路,免得我像无头苍蝇似地乱撞。家里也离不了大人,就让老杨留在家里,既能上班挣钱又能照顾孩子们。
贺婶:丽娜谁看?
杨母:只能让丽云休几天学在家照看丽娜了。
贺婶:这就对了。老杨上班挣钱行,照顾孩子他不行。丽云行。你安心带丽丽去省城治病吧,家里我会常过来的。
杨母:本来我还有点担心,您能来这下我就放心了。不过您可别累着,您啥也不用干,只陪孩子做个伴儿就行,丽云啥都会。
贺婶:这我知道……
送走了贺婶,迎来了田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