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乡下图书馆
宁城的冬天寒冷并且阴湿,整个秋季,一场一场的秋雨不要钱似的下着,等到冬天来了,温度已经低得骇人,但雪却又不容易下来。说是北方吧,雪不够大,不够长,说是南方吧,它又年年下雪,来那么一下子,让人无法违心地说这里是南方。 也许这就是处于中部的尴尬,哪边都不靠,哪边都沾点边。 如果这是个人,估计就要被说是墙头草了。 好在,宁城这样的性子住久了的人也就习惯了,夏季空调伺候,冬季小鸟笼伺候,说起烤火的工具,那也是五花八门的,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北方那就是炕床,整个人坐到上面,瞬间暖和,还得防着上火。 还有那种很丑的木架子暖脚器,放个小毯子在上面盖着不要太舒服。 像风扇一样的烤火器,和四四方方的烤火器,那是最常见的。 还有一种奇葩烤火器,做得跟个凳子一样,在里面放上炭火,人坐在上面,特别暖和。 以前在乡下的时候,叶予初会收到一个堂哥叶东做的小暖炉,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小铁罐子,拿铁丝穿过铁罐子的两边,做成把手,往罐子里放炭火,可以提着铁罐子在空中打一个圈,晃一晃,炭火就更加火红。这是在乡下破窗的教室里唯一的温暖。 说来,随着家里境况越来越好,小时候吃过的苦虽然还有记忆,却都变得格外遥远,叶东叶西这对堂哥堂姐从小在父母爷爷奶奶的身边被照顾着,日子相较村里的大多数孩子,还是幸福的,但也只是在穷困中间显得不那么穷困。 现在两兄妹一个在城里初中寄宿,一个还在乡下读书,明年也能进城来读中学了。 叶予初寻思着,给二伯打了个电话,嘟嘟几声之后,很快电话就被接起来了。 从电话那边传来二伯颇有生气的声音,“小初啊,这么晚了有什么事啊?” 旁边二婶听说是叶予初,忙道,“我来说,我跟小初好久都没说话了呢。” 许是日子好过些了,家里蒸蒸日上,二婶对叶予初一家也没了以前的针尖对麦芒,多数时候都热情得很,甚至带上了一些巴结,有次叶予初跟堂姐叶西聊天,她透露,二婶希望自家两个娃将来也能进入百花酿里面做个办公室工作,说是他们做父母的没有那个本事,只能干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活,但孩子的话,他们还是更愿意子女能够做做白领,穿着得体地穿梭在办公楼。 对此,叶予初乐见其成,二婶愿意让孩子多读书那是好事,乡下人家这个年代开始流行一种风气,觉得读书无用,那些早早辍学外出务工的孩子比那些读大学的孩子凡事都先行一步,早早赚钱养家,现在南边搞开发,需要大量打工的人,去了就能赚比在家乡多得多的钱。 而且,打工的这批人结婚早,生娃早,看起来完全就是人生赢家。 二婶能够考虑到让孩子多读书真的不容易。 叶予初是知道未来发展方向的,这波靠着廉价劳动力发展起来的红利最终在这个优势失去之后瞬间被打回原形。早年间这些能够赚辛苦钱的人到后来辗转多个省份四处寻找打工机会,日子过得艰难。 而那些读了书出来的人在后期的机会多起来,学历越高选择越多,可以进外企、企事业单位,甚至自己创业,也能迅速拉起一帮高学历同学,资源、人脉都要丰富许多。 叶予初父母尽管在很多方面对子女的照顾没那么充分,但在读书上他们天生就认为读书极为重要。叶妈妈读书的时候外婆不让读,她就自己砍柴劳务赚学费,自己想办法带粮食去学校。 叶爸爸也一样,爱看书,爱写字,对他来说,这是一种享受。 叶爸爸年纪大了之后,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没有在成年之后去考个成年学历,总说自己学历太低吃了亏。 因而,叶家兄妹从小就被教育,其他事情都不重要,读书最有用。这一点被叶家兄妹完美的继承了,两人都是没事就喜欢看看书,叶予初爱练字,哪怕没时间看,看到感兴趣的书也喜欢买回来收藏,等有时间了再去看。 人家孩子是没事了就出去玩耍,玩电脑,叶予初是内心不平静了,或者无聊了,就翻看书籍,随便什么书,在她这里都有用处,她总觉得多读本书就多一分积累,看书的时候感觉自己特别充实,内心像是经过了某种洗礼。 由于叶予初的这种习惯,叶家村可以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叶家乡下房子里的书房被参观的村民竟相模仿,都觉得既然自己不会教导孩子,不如就跟着叶予初学,她做什么,自己孩子能做什么就跟上。 为这,家里的不少孩子都暗地里埋怨叶予初,家里建了书房,按照叶予初给的书单,添置了一大批书籍,不看是不可能的,农村家长挣钱本就不易,花了大价钱购置书籍,放着怎么行,必须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