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茬
还说呢,你同那水公子谈得兴起,那里还顾得上我。”
贺浔茵这下无话可说了。
她有些日子没想起水沉,这厢被李玉儿一提,又忍不住想起那天,还那盒被她扔在衣柜最下面的香膏。
“哎,水公子以前从未来过咱们浔水镇,那天我看他那样凶悍还有些害怕,他都跟你说什么啦?柳府是咱们这有名的香户,你说今天水公子会不会来啊。”
“怎么?你如此关心他,莫非有什么打算?”贺浔茵紧了紧手中的扁担,笑盈盈看她。
“我才没有呢。”李玉儿正色起来,“我前头跟你说过,书中自有颜如玉,我这辈子就跟书本同吃同住同往,大道三千,哪里不任我行?”
贺浔茵看她这向往的神情,难得没有打趣。李玉儿是她穿到这里之后唯一的朋友,她与自己不同,对书本极为痴迷,也颇有天分,只是命途多舛。听娘说,李玉儿不是贺家村人,她爹早亡,她娘带着她投奔娘家弟弟。只是她舅舅是村里有名的酒囊饭袋,脾气极为暴躁。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她娘年前一病不起,强撑了几日便撒手去了,留下李玉儿一人在舅舅家艰难度日。好在她舅母是个良善的老实妇人,性子软弱,待李玉儿这个寡嫂留下的孩子称得上尽心尽力,但毕竟难敌丈夫,他不允李玉儿念书,翻过年去就要给她找个人家嫁了。
贺浔茵自是看不惯这等事,只是她如今自身难保,给李玉儿筹束脩已是捉襟见肘。不过还有时间。
李玉儿应是也想到了自己如今的处境,轻叹一声不再说话,二人就这般沉默着走到了村里正中央的浔湖边。
浔水镇向来有举行大型集市的传统,这里地处江南,鱼米丰富、物产丰饶,又远离京都纷争之地,偏安一隅,即使是在全国上下信奉襄神的本朝,这股迷神之风似乎也被香软宁静的暖风吹得绵绵无力起来。生活安逸,民间交易兴盛,每年各个时令都有不同的集市,正月里上元节有灯市,二月花朝节有花市,三四月桑蚕收获是蚕市、锦市,如今六月时分,家家户户香风盈盈,正是香市。
这会儿已经有许多摊子摆开了,两人寻了个离湖边最远的一颗柳树,树下有一块天然的大石头,平整宽阔,贺浔茵往日里最爱躺在上头晒太阳。这是她早看中的一块儿地,距大家都爱挤着去的湖边较远,又恰离村口不远,来来往往的人都能经过。
两人不多言,动作麻利地摆上。不多时,天光大亮,村里的、村外的,不少人涌了进来。
往日就热闹的浔湖这会儿更是人潮拥挤,各色摊子、车子、担子绕着浔湖一周又一周,多是售卖各色胭脂香粉,熏香、线香、盘香不一而足,香囊、香袋、香炉各色皆有,吆喝声、叫卖声、还价声声声入耳,大小娘子、管事、婆子丫头熙熙攘攘,想是附近村里的来了不少,不同口音的对话声伴着手舞足蹈的比划,谈成了的喜笑颜开,谈不成的也不着急,看着颇为有趣。
馥郁环绕里,贺浔茵的臭豆腐摊格外别具一格。
许是大家从没想过还可以在香市上卖小吃,环顾四周竟连一家卖吃食的摊子都没有,贺浔茵心道:这就没经验了吧,逛街购物多累人啊,逛得精疲力尽时来点吃的喝的补充体力,才有精力接着逛呀。
她一样一样从担子里拿出准备好的食材:已经腌好的臭豆腐,并几样调味料。上次吃过之后觉得味道有些单一,便上山采了茱萸,煎出汁来,有香辛味,可做辣油;又佐以梅子研制成的酸汤,清新果香中有淡淡的酸,后味又带一丝甜,口感竟是更加丰富几分。为了方便现场制作,她还请爹爹帮忙做了一个小泥炉,灶面两釜,一大一小,大的用作煎制,小的则是为饮品而备。
饮品便是豆浆,贺浔茵起了一大早熬制了满满一锅,分装在两个铜壶里,为了添加风味,其中一壶加了果子干,已经浸泡了几个时辰,浓郁的豆香夹杂着果香,颇有新意。
李玉儿目瞪口呆地看着她摆了一桌子,又拿出满罐的油,心道:这要是卖不出去,岂不是要亏死了。
贺浔茵算盘打得好,一开始也有不少人被她这架势吸引住了,纷纷过来围观。只是那豆腐的味道着实骇人,吃法又新奇,竟无人尝试,来来回回倒是豆浆都已卖光,可豆腐还未卖得出一份。她心下有些着急,点了柴架了火,就要现做一份出来。
“呦,贺小娘子,你还敢出来啊!”
一个故意捏着嗓子的声音随着主人的脚步停在面前。
李玉儿乍见此人,惊了一跳,厌恶地背过身去。
贺浔茵头也不抬,只是径自点着火,“怎么,今日香市人人来得,我怎么就来不得?”
“人人来得是没错,可是我看小娘子也不是来采买香品物件的,倒像是来摆小摊子做买卖的。”来人正是贺璋,后面跟着两个仆役样的壮实男子,与上次的草包泼皮大不一样。
“怎么?贺公子也要光顾我这小摊子?”
“哼哼。俗话说不以规矩,不得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