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提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日常 > 第 18 章

第 18 章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 (下)

三、宋代

宋代较之汉唐明清是最贫最弱的。政治制度上看,也是最没有建树的,无制度建立,有形势推迁。宋之于唐,可以说没有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

宋代的相权较唐代低落得多。当时,军民财政三分——中书治民、枢密主兵、三司(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理财。中书为丞相,地位独重,门下尚书两省长官不再预闻政府的最高命令。

本是中书门下省议事的政事堂,只剩中书省单独取旨,和枢密院共称两府。然而,中书和枢密对立,宰相管不了军事,同样也管不了财政。政府用人本该隶属宰相职权之下,但宋代却另设一个考课院,后改名审官院,又别置三班院,如此用人之权,全不在宰相。

可见宋代军事、财政、用人三权都有掣肘,相权低落,反之则君权提升。不同于唐代,宋代最高政令的最后决定权在皇帝,皇帝不仅有同意权,还有参加意见之权,宰相不过是奉命行事。但不能由此认为宋代只有专.制和独.裁,相权是有它传统客观地位的。宋代制度的缺点,在散在弱,不在专与暴。

汉代,皇宫和朝廷都要受宰相的节制,自然检察权也内及皇宫,后来御史退出皇宫,单独成为御史台,其职权只限于监察政府,而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但政府官职中,有监察皇帝的,叫做谏官,专门谏诤和讽议皇帝的言行。所谓言者无罪,听者足戒。这些官员阶位低,人微言轻,不怕说错话、得罪人。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谏官,谏官的职责是专门谏诤皇帝的过失。他们不监察政府,只纠绳皇帝。如是,若把谏官也看作是监察官,则中国历史上的监察官,分为台谏两种,台是指御史台。

到了宋代,谏官须由皇帝亲擢,由此谏官脱离了门下省,是独立的了,不再是宰相的属官。谏官转为纠绳宰相,而非皇帝。谏官本是以言为职,无论什么事什么地方,他都可以讲话,不讲话就是不尽职,讲错话是不要紧的。所以他们总爱和政府唱反调、表示异议,讲错话被免了职,反而声望更高,升迁的机会更多。这一来,替政府设立了一个只发空论不负实责的反对机关。这一风气,从宋代始,也算是清议,它总是政府的对头。

我在监察方面做个小总结:汉代御史大夫,即副宰相,监察百官和皇帝;唐代改为御史台,它的台官是天子的耳目,也就是管不了皇帝了,但是谏官仍是宰相的唇舌,可以纠绳皇帝;宋代台官和谏官都约束不了皇帝了,而宋代的宰相既要对付皇帝,又要对付台谏。

宋代的地方行政也很差。地方政府分三级,最高一级成路,中一级是府、州、军、监,最低一级仍是县。自五代以来,地方行政长官全属军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也不准他们再管民政了。其实,宋代根本无地方官,只暂时派中央官员监管地方事,此制度十分不合理。

在唐代,地方收入一部分归中央,一部分保留在地方。而宋代,收入全部归中央,地方无存储。所谓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财权集中,而地方日趋贫弱。可想而知,中央一失败,全国土崩瓦解,再也没办法。

宋代考试制度大体沿袭唐代。唐代门第势力旺盛,应试的有很多都是门弟子弟,他们从小耳濡目染,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而到晚唐,大门第逐渐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专心在文选歌赋、经籍记诵的应考科目上,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教育。没有门第家训,政治传统更是迷茫无知。

宋代因经历五代的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可做官,因此没有像唐代那样,能保留两汉以来的一些切实历练之遗风美意。另外,考试制度在宋代更重要,更严密了,如糊名之制,但并非更有真效。宋代考试改革,本来是用诗赋水平为标准被政府物色人才,后来改为经义,但反而不如考诗赋。

宋代赋税制度大体也是由唐代两税沿下,两税法将租庸调三项全部并入了田租,因此田租额增高了,但军队、官员到了地方,仍然会让百姓履行租与调的义务,加重了民众的负担。

宋代军队分两种,一称禁军,一称厢军,宋代兵制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兵制了。宋朝一直并未能真正统一全国,他们的大敌辽国先宋立国有了五十多年的历史。而且因为粮运的原因,宋代只好把建都开封,这种尴尬的地理位置,造成了宋代立国时是没有国防的。

宋代的国防精神是防御性的,不敢主动攻击,用意终在防守。因为宋代打仗不占优势,只能胜不能败,否则会伤到国本。在这种情况下,宋代就变成养病而不能打仗,明知不能打仗而又不能不养兵。但养了兵又不看他们,众所周知,宋代重文轻武,竭力提倡文治。因此养兵而愈不得兵之用,以后就愈养愈多。

宋代的兵和五代一样,骄兵悍卒,国家不得不出钱养他们,否则就要叛变。养了兵还要养文人,人数在增多,待遇在提升,造成了冗兵冗吏,国家负担越来越重、积贫积弱,以致积重难返。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